无名碑下风云起:长眠香港的辛亥烈士(2)
辛亥革命网 2013-09-23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春林 徐维强 李耀海 查看:
无名
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一个晚清革命人物,为何鲜被历史所提及?有很多的说法。
具有如此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一个人物,110年来,除了在专门研究辛亥革命的史料中,杨衢云的名字却鲜被提及。尽管曾位居孙中山之前成为香港兴中会首任会长,但是其知名度与影响力远不及孙中山与黄兴等人。
近年来港台部分历史学者认为,他与第二任会长孙中山之间存在微妙的关系,曾传出二人“争位”,及孙中山“让会长”给杨衢云之说。但杨兴安认为,“辅仁文社早已孕育推翻满清的意识,在香港有地头蛇的势力。其间革命意识的宣传、会党的紧密结合,资金的捐输,密运枪械,都以香港人作主力。如此背景,杨衢云在起义前被选为‘总办’,意即今日会长,是顺理成章的。”
而现有历史资料显示,杨衢云与孙中山等人有过分歧,但对于反清革命道路最终仍达共识。1899年11月,孙中山指示陈少白、毕永年、宫崎寅藏等人邀请哥老会、三合会首领集于香港,成立兴汉会,会上推举孙中山任会长。会后,孙以不宜两个会、两个会长并存为由,请杨辞去兴中会会长职。杨当即表示拥护孙中山领导。
1900年1月,杨从日本到达香港,经与谢缵泰商量,正式辞去兴中会会长,荐孙代之,但他仍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00年惠州起义筹备时,杨与陈少白、李纪堂在港担任接济军饷和武器弹药等事务。惠州起义失败后,清廷先派出杨的姻亲去招降,报酬是让兴中会统率五千军队。杨认为可将计就计,借势扩大兴中会基础,遭孙中山激烈反对。孙中山让陈少白对杨的行动提高警戒,认为清廷劝降失败后必定铲除杨。果然,清廷悬红三万杀杨衢云。孙中山欲安排他流亡日本,但杨以“男子汉死有何惧”而拒绝,旋即遇刺。
民国成立之后谢缵泰等人曾请求将杨衢云迁葬广州,但当时政府负责人却以杨在革命活动中的“错误”为由而拒绝批准。
有关杨衢云为何鲜被历史所提及有很多的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与国民党当年的宣传政策有关。在杨兴安看来,杨衢云是“被有计划的贬没,甚而诬蔑其人格。最大原因是有人认为杨衢云不该是革命首义的领导者”。而这个人,有可能是蒋介石。杨兴安认为,蒋介石尊重孙中山先生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需要贬没孙中山的创业同志兄弟?无论如何,杨衢云不会、亦不能取代孙中山,两人是相互辉映的。
毫无疑问,在那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杨衢云是一个革命的先驱者,也是一个为革命而牺牲的先烈。但英雄人物最终却籍籍无名,有许多现实因素。
至少在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吉奎看来,“近代革命应该从杨衢云写起”的评价有些过高,但是只字不提对杨衢云也不公平。“说辛亥革命从杨衢云开始不正确,但过去写孙中山时不写杨衢云也不对。”李吉奎认为,杨衢云与谢缵泰成立的辅仁文社最初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反清的革命组织,而是一个砥砺志节、训练情操的爱国团体。
对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等反清理念,李吉奎认为这实际上并非辅仁文社的政治纲领,而是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在香港兴中会成立之初,杨衢云等人接受的也是孙中山兴中会所提出的纲领,这时原辅仁文社的成员才开始了反清活动。
暗战
杨衢云成为遭清廷暗杀的革命领袖第一人,也开启了清廷与革命党之间暗杀之争。
尽管对于杨衢云本身的历史地位存在着诸多的争议,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杨衢云的的确确是被清廷暗杀的革命领袖第一人。而杨衢云的被暗杀,也开启了清廷与革命党之间暗杀之争。
在法治社会,暗杀是一种违法的行为,不论是政府还是革命党,都无权直接剥夺一个人的生命。然而,当这一切被赋予了政治斗争的色彩之时,自古以来杀人偿命的古训与规则被彻底地打破。
在清廷与革命党最初的对垒中,暗杀或者说是“斩首行动”成为了清廷打击革命士气的一个利器。杨衢云的被暗杀,与他的兴中会会长头衔也存在着一些必然的关联。在李吉奎看来,清末之时,信息的传播速度与途径无法与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相比。清政府对于革命党内部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尽管他们知道孙中山的存在,也想暗杀掉孙中山,但是此时孙中山已经去到了日本。由于此前曾与杨衢云谈判,因此清廷的判断是杨衢云是当时的革命党首要人物,通过暗杀他将给革命党带来沉重的打击,造成革命党内部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
而在此时,革命党与清廷之间除了彼此对立之外,在把暗杀作为一种政治斗争手段上面,甚至还存在着合谋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