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风云中的徐州(2)
辛亥革命网 2013-09-09 00:00 来源:徐州史志办 作者:李世明 查看:
清江兵变
11月,驻清江的清军第十三混成协(旅),受武昌起义的影响,民族观念增强,准备起义。该协协统铜山人徐占凤,因对清的卖国政策不满,被清江道台廖升平告发解职被禁。徐部将士多系徐属各县人,对此大为不满,于11月发生兵变,杀了廖升平,救了徐占凤。徐占凤即返回故里铜山。原十三协大部分兵士全副武装来徐投奔徐占凤。此即颇有影响的“清江兵变”。
根据有关史料,这次清江兵变的发生,是徐州丰县同盟会员策动的。丰县的一份资料说:刘宝山(1881-1917),丰县城西关外人,劳动人民家庭出身;黄子祥(?-1917),丰县城关郭楼人,早年应童子试不中,与刘宝山一起赴南京,在清军兵营当兵时加入同盟会。后一同在清江清军十三协任下级士官。武昌起义后,刘宝山、黄子祥、邵云湘一起策动十三协哗变。后同返回丰县,参加庞三杰破城之役。
清江兵变成功的意义,并不仅仅是瓦解了清军力量,它所产生的影响很大,这既是动摇了清军的阵营,对南京等地的光复减少了压力;也显示了徐州同盟会员参与武装斗争的能力和机智,是徐州人对辛亥革命的重要贡献。
酝酿独立
随着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各地宣布“独立”、“光复”革命形势的影响,徐州的革命党人同样在酝酿推翻封建制度、成立新政府。12月3日, 徐州同盟会会员韩元方、王少华等,在文庙自治研究所召集地方各界知名人士商讨革命事。
他们开会的地点是在文庙,就是今天的二中,这是徐州辛亥革命的首义的地方,是重要的革命遗址。文庙里有个明伦堂,铜山县自治研究所就设在这里。光绪32年王少华去南京省自治讲习所学习,接受革命新思想影响,成为徐州地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所以铜山县自治研究所由王少华负责。他召集各界代表会议,商讨铜山独立事宜。决定成立“铜山县军政府”,段书云为政务总长,林开谟为民政长,徐占凤为军政长,张佐卿为财政长,交际长王少华。交际长如同宣传部长、联络部长。
王少华召开的这次会议,非常重要,非一时半时了得,王少华等拟好宣布独立的电文,也非一时半时了得。所以我们推测,商讨会议结束,段书云等与会人员大都散回,只留下王少华等人拟稿。恰在此际,段书云等人离开文庙得知张勋部队已到、或将到徐州车站,他们准备去车站拜见迎接;也恰在此际,王少华电报稿拟好,准备去电报局发报。
文庙在彭城路北首,铜山县电报局在彭城路的南首,王少华走到半路遇到电报局译电员王鸿甲,得知张勋已于午间到达徐州车站,段书云等已前往车站叩见。在这个消息令王少华极为震惊,既是震惊段书云等人的冒然举动,也震惊于张勋来的这么快,张勋既然到达徐州,王少华再三考虑,电报便没有拍发。
张勋一进徐州
据说,张勋在徐州车站接见段书云等人,他自然知道徐州的军事位置,也担心此地“匪乱”,故认真询问徐州治安情况,如果“匪乱”严重,他哪里敢下车;偏偏听到段书云禀告的是徐州“安靖”,平安无事。所以决定下车,入驻徐州城。
其实,在张勋从南京逃脱沿铁路北上时,同盟会员周祥骏还在南京,他预料到张勋会路过徐州,徐州乃军事要地,应该抵御张勋,或组织兵力冲击他,让他在徐州不要停留,更不能让他占据徐州,他发电报给韩志正等人,可惜,电报到达时,张勋已经是入驻徐州了,比王少华行动更晚了一步。这就是张勋一进徐州。
张勋原来是在据守南京时,被江浙联军包围,妄图求和,江浙联军林述庆谓胜负既分,言降则可,言和则不可。张勋所部一律缴械,所掠公款八十余万全部缴出。明午12时如无满意之答复,立用重炮轰城。张勋不肯答应,入夜收拾残兵,趁夜色由南门渡江仓皇出逃,现在来到徐州。徐州城,地处南京北京中间,远近适中,控制裕如。张勋决意要在此精心经营。
旧历10月15日,张勋抵徐州下车后,即张贴“安民布告”,有人回忆布告内容大略是:“奉命旋师,来徐平匪,本军军纪严明,沿途所经,秋毫无犯。仰尔商民人等各安生业,勿得轻信谣言,妄滋事端。如有等事,一经查出,定即安律治罚,勿谓言之不预也。”这自然是欺骗。对于革命党人,张勋则威吓说:“徐州不独立则已,如独立我将以大炮从事。”遂在城南之泰山、云龙山、城东南之两山口,城东北之子房山,城北之九里山等处,均设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