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丰碑 永远的纪念——我的父亲高又明(3)

辛亥革命网 2010-12-09 00:00 来源:高又明先生纪念网 作者:高启维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六十年前,余约三四岁,已初有记忆,所忆最深者,乃我的父亲高又明也。 ,历史的丰碑 永远的纪念——我的父亲高又明,

  227页:二、井勿幕由日本回陕西后的革命活动[1]:

  [1]这一部分资料是节录高又明《如是我见我知录》遗稿。高名明德,泾阳人,少年时曾在柏小余家当书童,由井勿幕介绍参加同盟会,为会员,后随熊克武到上海学习制造无烟火药和炸药。西安起义以后任军政府掌械官,制造地雷炸药,曾有不少贡献。

  205页:由政协陕西省委员会辛亥革命史料组调查整理之陕西辛亥前革命思想传播和同盟会的初期活动:

  本文原载《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1982年7月),本书编者略有改动。原题注如下:“这份材料是根据于右任的《我的青年时期》、《右任诗存》,赵世钰的《回忆录》,高又明的《如是我见我知录》的有关部分并参阅党积龄的口述笔录和其他一些零星材料综合整理的”。

  同页,附表五,实业单位。

  柏氏花园,柏筱余家花园由高又明管理,因其地居西安,渭北交通要塞且极幽静,便于同盟会人往来,住留泾阳。同盟会人秘密聚会场所。

  此上为恭录史家学者之原文,并撰文以纪念先父。高又明(1886-1951)陕西早期同盟会核心骨干人物,辛亥革命西北军火制造的首倡者、先行者。名明德,字又明,以字行。高十二岁时,因家贫无力聘师读书,为乡邻打工以助家用而有好名声,为泾阳柏森延至家中为其子柏筱余(时十岁)为书童伴读。后肄业于三原宏道(三原工业学堂)。柏森者字子馀,清岁贡生。中书科中书,读书尚友,乐善好施,与三原贺复斋、咸阳刘古愚均在师友之间。先父始得诸贤之教诲,读书经史并经世之学,谓中国之进步非经学科学并重不为功,深得柏森先生倚重,视若子侄,委以协办柏家事务。其时高又明即具强烈的反清思想,喜结交进步人士,秘密加入民间反清组织。1903年因柏家商务事赴四川,得识陕籍进步学生井勿幕(时高17岁,井15岁),并四川进步青年熊克武、但懋辛等,相互敬慕,志同道合。常小酌于酒肆、茶楼,议愤亡国灭种之险,寻求富强图求之道。他们相约井等去日本留学求救国之道。高返陕联系志士同仁以伺机而动。

  1905年冬,井勿幕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带来救国主张,返陕创建同盟会。即发展介绍高又明加入同盟会。1906年春在三原北极宫某宅召开同盟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陕西同盟会人仅卅余人)。井提出联合会党、刀客力量组织成联盟共同反清。但当时部分同盟会员多属文人,不屑与会党为伍,使井勿幕的正确主张未被采纳。这时,高又明则积极支持了井勿幕的主张并身体力行介绍吴虚白(三合会中人,僧人,慕亲会领袖也)与井君相见。一日在西安井勿幕、郭希仁、高又明、吴虚白四人会晤,井君曰:“欲做一事,人才无,钱难。欲罢之,又不肯,责任如此,奈何!?”吴云:“君欲得执戈实践卫国、救国多数之人士。则只有通而变,古人立教,此之谓也。设教神化,使民以信,通变使民不倦,精神专一、动静合用矣……否则既无群众,又乏粮饷,纯以文士,终属空谈,无能济世。”井、郭二君皆曰善,并紧握高又明双手曰:你立了大功,引来了高人。遂坚定效仿黄志强之作风,付之实践,使陕西革命形势得以较大发展。陕西辛亥革命秘密运动时期常效仿慕亲会之作风,盖以此为始由。

  1908年高又明介绍柏筱余、吴希真入同盟会。使同盟会人秘密聚会场所的“柏氏花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同盟会人往来驻留、召开重要会议的重要机关。柏氏花园者乃柏筱余家花园由高又明主持,居西安与渭北之要道,且极幽静,正所谓“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此时革命形势由右表表示:

  此表列以泾阳柏氏花园为中心,是以简洁明要之说明民元前历史真实始然,其理由如下:

  1、史家学者研究陕西辛亥革命的主流观点是渭北是陕西辛亥革命策动的主要力量。

  2、井勿幕民元前1905、1908、1910三次返陕均与高又明亲密接触,或走前,或归来策化商议制定方略,每有行动,诸见功效。是故追随于公右任身边工作多年,任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编纂部主任的王陆一主编《西北革命史征.人物纪传》中谓高明德字又明,性沉静,有巧思,绝非虚指,而真乃史家春秋大手笔耳。高在主持管理柏氏花园时的作为,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统在六字之中矣。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