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丰碑 永远的纪念——我的父亲高又明(2)

辛亥革命网 2010-12-09 00:00 来源:高又明先生纪念网 作者:高启维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六十年前,余约三四岁,已初有记忆,所忆最深者,乃我的父亲高又明也。 ,历史的丰碑 永远的纪念——我的父亲高又明,

  1958年前,我乃(泾阳人称大妈之音)仍健在,住在东木头市22号老宅。家人亦是老人,我在东西二院来往自如,犹如一高家小少爷。我乃年轻时因先父奔走革命,故早年在泾阳家操守尽长嫂如母之责,照看我二大、三爸。余少时,圆圆的、胖胖的,性格外向,有“刀客”之称,众人曰似二大,或因此故,乃视我为已出,格外照顾,每去他房中,总要在夹道柜中给我取他存的干果小吃之类。我常从木梯爬上父亲贮放文物字画的二楼时,他从不阻挡,还关照我说:“你又匪,小心点,慢一点!”这些别人是得不到的。1958年,我上初中二年级,全国大跃进,学生已停课,洗煤炼焦,大炼钢铁,给农村送肥,没有功课,没有作业。我便经常翻阅父亲收藏的碑帖字画及所撰的文章札记等(多在字画碑帖中附加一纸,上写作者画风及个人见解,偶然也提及得之缘由),这是我在少年成长期接触中国传统书画和陕西辛亥革命史的始由,欲探秘也!记得在1959年春夏,西安办了二次纪念陕西辛亥革命筹备展,一次在北大街美术家协会,后又在西安南门城楼上。从我家征集(借)了孙文给先父写的“博爱”二大字横幅中堂及井勿幕遗像等。我还给同学说:“这是孙总理给我父亲写的。”以为荣。在城楼上看到一幅泾阳“柏氏花园”的照片,在展柜中,第一次照片较大。后来又去了一次,照片小了许多。照片上像是荒芜的田野,边上有房子,侧门上还半倚着一个人,可能是柏家的后人吧!余凄然。不见水榭亭,更不见群贤毕至的辉煌。所幸者,人们还没有忘记陕西辛亥革命中这一革命党人的重要会所。初中毕业时,我根据先父矿石铭及有关资料在学生登记表上填上了我父亲的简况,这本是真诚和真实,不料却因之给我带来了无法求学、无法工作,乃至千辛万苦的找了一份建筑公司学徒工的工作。又历尽艰辛,无辜受害。几经动乱,却又活到了当今盛世,年愈花甲,以享天伦之乐。观余之一生,艰辛坎坷,又简捷明快。18岁前上学,高中毕业后无法上学亦无工作,打乒乓球以为乐,打短工找点零花钱。学习中医并在先父遗作及收藏的字画碑帖中打磨二年后,工作了卅年,提前退休。以为职业画师,大约是十年工人、十年医生、十年国家民主党派工作干部。1995年后专司中国绘画亦十余年了。其中1980年考取中医士资格于1981-1985年学习并取得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证书并中医师资格。我辈中人服务社会,各有建树。职业高级工程师、医家、企业领导、高级会计师、高级教师者不乏其人。犹如盖房子,由地平线下打基,一层一层,各自都完成了自己的主体建设,余先后入编西安美术家作品集、西安地区美术作品、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西安人手册等书,此以慰先父遗嘱中希望各个儿女都成为社会中有用的好人之遗愿。

  1961年2月,《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出版,内中以“井勿幕由日本回陕西后的革命活动”的标目,节录先父高又明《如是我见我知录》遗稿。这是1948年夏先父为昔日亡友同志计,为革命史征计,克服事逾数十年,所有关系文件及年月时日均需检查寻觅的极大难事,以亲历者写民元前陕西革命运动初起之动态耳。其时马亚时来函云:“吾兄前言之黄陵誓墓文,乃吾陕西特有之革命材料,非常可贵。拟即编入稿中……不须长篇大作,反稽时日也。为慎重计此函未从邮发而托人带交,以示急切之情”。先父见于此,尽力回忆,多次复写,总觉不能,遂往返泾三原老宅中觅找资料,幸在三原北极宫老宅一本书中找到当年缮清之原件-誓墓文(祭文推定由郭希仁、张赞元起草),始将这一珍贵材料转寄《西北革命史征稿》集稿编辑负责人马亚时先生,为陕西留此一编革命史稿。这里有一个情况我必须说明一下,不知是编辑《陕西文史资料选辑》时体例的要求,还是把井勿幕辛亥前的活动集中表述的需要,编者把赵其襄回忆录遗稿《井勿幕在东京筹助同盟会陕西分会的经过》合并在《井勿幕辛亥前革命活动的片断》一文中,署名赵其襄、高又明,尽管在编者按或编者注中简要注明了是二人各自的文稿(在1982年7月《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及1986年2月《辛亥革命在陕西》等书亦均以此体例)给人的感觉是"片断"一文的作者是两人且有先后之分,以至先父所写的重要史料多次引用,没有写出处或谬为赵其襄等。余慎重说明这一情况,以为史家学者鉴,并以之引出下文。

  二、永远的纪念

  1986年2月,陕西党史资料丛书《辛亥革命在陕西》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本辑编辑说明中明确写出,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比较系统全面的反映了陕西人民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基本事实。余简其要摘录如下:

  963页:高明德,字又明,泾阳人。性沉静,有巧思,因井勿幕入同盟会,并介绍柏莜余、吴希真诸人加入革命团体,以西北军火无来源,函商沪总会派技工温自强来陕,从温学制炸弹。又随熊克武至沪专习制造无烟火药等。辛亥西安反正,任军府军械官,就地取材,制造地雷炸弹,东西战场,均资其力。陕西党人以制造军火名者,又明实倡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