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申芗和群英会事件(4)
辛亥革命网 2010-09-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铉 查看:
议和期间,孙武携带巨款去沪活动,欲谋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次长一职。黄兴认为,“孙武到上海,态度殊惹人厌”,不予理睬。孙武深感失望,于是怨恨黄兴,继而迁怒孙中山,敌视南京临时政府。决心组织民社,拥黎元洪为社长(实际上孙主持一切),将携带之款来经营民社,与同盟会对抗。梁维亚由沪回鄂,恰好与孙武在船上相遇。孙武说要成立民社,直接拥黎,间接拥袁(袁世凯),他听了十分反感。一到武昌,他就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一次黎元洪召开的大会上,孙发绪借机挑驳离间,诋毁南京政府,大骂孙中山。一些不明真象的军人拍手称快,而孙武亦随声附和:“南京政府如此败坏,我宁愿承认北京政府,不愿承认南京政府。”于是杨时杰,查光佛挺身而出,力斥其非。查光佛说:“袁世凯所忌恨的惟南京与武昌两处,上策伐谋,其次伐交。现在孙发绪所言,就是伐谋,这种人就该杀掉。武昌军人往往把无知无识的愚夫愚妇当作汉奸处死;今有大汉奸在此,反而信任有加,怎么不失败?”又驳斥孙武说:“袁世凯现在还是敌人,你想投敌吗?南京政府是诸先烈以鲜血换来的。南京政府的成立,乃鄂军政府和各省军政府推选出来的,今不承认南京政府非先取消各省军政府不可,更非先取消鄂军政府不可。取消鄂军政府,即应先取消你现在的军务部长职务,而后才能拱手听命北廷。”孙武无言以对。
孙发绪何许人也?他是安徽巡抚朱家宝派到武昌探听消息的清方奸细,后来混进了都督府。本来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人物,黎元洪却将他奉为上宾,称他有管、乐之才,呼他为“孙先生”,委充顾问,置之左右。孙武则称他“智多星”,遇事请教。党人中的激进分子暗中商议,如果孙发绪还敢胡说八道,将采取断然措施,置他于死地。蔡大辅自告奋勇当场杀孙,梁维亚将新置的手枪给蔡,并愿为接应。以后在平湖门开会,果不出大家所料,孙发绪又大放厥词。蔡大辅立即拔出手枪,指向孙发绪,可惜一击不中。梁维亚情急之下,扑向孙发绪,双手死死扼住他的咽喉。孙发绪大呼救命。后经黎元洪大声呵斥、众人劝说,才罢手。由于众怒难犯,黎元洪不得已将孙发绪囚禁于别室。第二天,为孙武所保出,并扬言要追查幕后主使人。查光佛自称为主使人,枪亦是他所提供。他反问孙武:“你若尚知有同志,为何引狼入室,自残同志为事?今天依附你的都是卑鄙奸猾的小人,你利用他们植党营私;旧日同志顶撞了你,你就不容,非欲去之不可。”
由于黎元洪和孙武沆瀣一气,背叛革命事业,成立民社,宣称拥护袁世凯,公然与同盟会、南京临时政府对抗,加上军政府大权逐渐落到旧官僚政客手里,所以一些革命党人早就在私下里酝酿“二次革命”。黎元洪已有耳闻,为了避开锋芒,便将许多坏事都推到孙武头上,并说“我这个都督是为孙尧卿做的”。于是,斗争的矛头便直指孙武。但是谁来领头呢?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黄申芗。首先是黄申芗对黎元洪和孙武的所作所为早就表示不满;其次是黄申芗在党人和军队中素有声望,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有凝聚力,而且敢作敢为。于是就有一些人出面来做他的工作。如郑挽澜对孙武不满,用话激黄申芗:“新作了几天官就瞧不起人,若是长久下去,那还了得吗?”蔡汉卿亦对孙武不满,则直截了当地说:“我拥护你打倒他。” “申芗说:‘我拥护你来干。’蔡谓:‘我是老粗,干不了’。并笑嘻嘻地拍着申芗的肩臂说:‘这件工作,只有你的勇敢和智谋才办得好。’连说‘我无用’不止。” 而向海潜、黄元吉、汤舜卿、李基鸿、蒋东佛、梁维亚更是积极的推动者。
对于“二次革命”,孙武也已风闻其事,曾于2月5日上书辞职,“以免终凶”。黎元洪则“再三挽留”。其实黎对孙并无好感,孙的骄横跋扈,使黎无法忍受。他之所以挽留孙武,有人认为是想看孙武的笑话;也有人说,他留下孙武,是想利用孙武来制约蒋翊武,从而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黎元洪可不是“泥菩萨”,他老谋深算,只是深藏不露罢了。孙武十分恋栈,见黎挽留,便顺水推舟收回了辞呈。接着先发制人,拉上蒋翊武以军务部名义发了一个布告:“乃近月以来,流言蜂起,争权利,挟意气,怀疑诈,树党援,第二次革命之风潮几于昌言不讳。试问:此等无意识之举动为公乎?为私乎?其推倒异族乎?抑自残同类乎?”当时“二次革命”还只是在酝酿阶段,并不一定付诸行动,孙武先反打一耙,好像自己倒是真理、正义的化身,这反而激起了黄申芗等人的愤怒,于是决心将此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刚好此时,武昌驻军多外调分防,只有黄申芗部担任城防警备。黄认为这正是发动“二次革命”的极好时机,便同向海潜、吕丹书、黄元吉、梁维亚、李基鸿、汤舜卿等密商,定于2月27日夜举行暴动,并将所部布置在军政府及斗级营一带待命。其目的主要是改良政治、改组军政府、驱逐孙武等人。会议中也曾研究过推翻黎元洪的问题,如梁维亚回忆,“在粮道街开会时,曾提到要黎交出大都督一事”,但不少人表示反对。这些人被黎元洪忠厚长者的伪装所迷惑,仍对他抱有幻想。黄申芗等激进派只好让步,承诺不动摇黎的都督地位。还商定以向海潜的群英会相号召,由向海潜开第一枪。为什么要以向海潜的群英会相号召呢?第一,向与黄的关系非同一般,既是同乡,又同一军籍,意气相投,亲如手足。第二,群英会成员非常勇敢,在武昌起义和阳夏战争中表现出色,“出生入死,战功赫赫”。第三,以革命团体的名义相号召,也是一种斗争策略。
事发当日,宣布孙武为民贼,公布了他“挟资致富”、“任用私人”、“结党自固”等罪状(但为什么未涉及成立民社与同盟会对抗,借拥黎而拥袁等政治问题呢?有可能是考虑到怕涉及面太广、打击面太宽,不利于团结大多数的缘故。因为民社的成分很复杂,有些著名的党人,如张振武、彭汉遗等,亦名列其中。何况还要牵涉到黎元洪,黎已不在推翻之列),申言“只诛孙武一人”,并悬赏缉拿。其时,孙武已不在武昌。据说是蔡汉卿将消息透露给孙武:“今晚将有事,请你暂去汉口避一避!”孙武与邓玉麟、高尚志便去了汉口。这也许是黄申芗并不想杀孙武,有意让蔡透露的消息,否则怎么解释蔡的这一行为呢?因为蔡是这一事件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让孙武自动走脱,这是一妙着,不然抓到了孙武还真不好办。
27日夜,向海潜尚在迟疑之间,梁维亚说:“怎么还不动手?”向海潜便对空放了一排枪,这是行动的信号。于是各路人马臂缠白布袖章作为标志,分头出动,一齐涌向街头。参与行动的除了黄申芗所属的近卫军三标(四标原地待命)近二千人外,还有将校团三千余人,毕血会一千八百余人,学生军三个营近两千人,教导团、义勇团,人数不详,粗略估计,总人数不少于一万。暴动士兵一路高呼“打倒孙武”、“改良政治”、“改组军务部”等口号,一路鸣枪示警。接着包围了都督府、军务部等各部门,并未遇到什么抵抗,很快就控制了全城。黄申芗生怕士兵有什么越轨行动。先赶到都督府,“首撤都督府之围”,接着“又派亲信兵士防守财政、军务各部及造币、官钱各局”。并亲同蔡汉卿、杜良炽(杜邦俊)、祁国钧等,“查守城门,梭巡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