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申芗和群英会事件
辛亥革命网 2010-09-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铉 查看:
1912年2月27日夜,武昌城内发生了一起由各团体发起,亦有军人参与的暴力行动,一时枪声、口号声响彻全城。这次暴动被称为“群英会事件”,又称为“湖北二次革命”,其目的是“改良政治”、“改组军政府”、驱逐孙武及其亲信邓玉麟、高尚志等人。一时,舆论哗然,本埠及全国各地报纸均登载了这一消息。如上海《申报》3月4日报道:“2月27日,武昌军界突起内乱,枪声连续不绝。都督府当饬各城门一律紧闭,不准出入。传闻系毕血会、教导团及将校补充团(该两团曾组织改良政治群英会),藉口军务部长等植党营私,倡行第二次革命……”3月6日,《申报》又连续报道:“武昌各军队因驱逐孙武,以致闭城一日。其情形已略志前报,兹又探录如下:鄂军以军务部长孙武未能尽孚众望,久欲待以激烈手段。讵早为孙武所闻,屡经上书辞职,以免终凶。都督再三挽留,故不果去。延至27日夜,将校团、教导团、义勇团、毕血会、学生军等,一体出队,分赴军务部及孙武寓所,开枪轰击,逼令退职。是时,孙武已经远飏。28日早,乃将其家具、衣物等项发封,输送都督府核示。”多年后,不知什么原因,这起事件还一度引起前苏联学者的关注。事变的发起者是黄申芗。武昌起义前,黄申芗即以联络会党和运动新军著称,事变发生后,被推为总司令。
黄申芗,又名绍香、少骧,字圣养,1884年4月9日生于大冶黄若芬村。祖籍江西修水,“宋故文节之裔,有名钜室”,后迁瑞昌,继迁阳新。明嘉靖年间,始迁大冶。“其五世祖若芬公,壮武迈绝,殉明末之难。子孙入清,以嫌忌抑于时。”父黄三驿,字骧丞,“为邑名诸生”。好读书,喜吟咏,“温良恭俭,久为士林景仰”。黄申芗幼时,“太夫人感家世奕叶沉痛,倘不读书,则无以嗣先志而明大义,故督子读书甚严。骧丞先生教授十三经,申芗诵声稍懈,太夫人在旁荆楚交下”。若干年后,黄申芗“偶及群经犹略能上口者,盖扑教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