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辛亥百年(6)
辛亥革命网 2011-10-0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周琪安 查看:
命途多舛的家庭
娭毑,就是我的祖母,湖南人讲祖母称为娭毑。她经常说他死得好,他死了安生、害了我咧……她说些话是事出有因的。我的娭毑,就是我前面说的范家小姐和祖父结婚后一直独守空房。一是祖父忙于革命没有时间回家,二是就是男人们的通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实际上是嫌弃范家小姐她长得丑,不愿回乡看她。因此,范家小姐一直没有生养。父亲说可能是她没有生育能力。我母亲听到这话不以为然,说丈夫长期不归家,怎么能够生养?我的父亲一九三五年出生后,祖父就将他送到乡下给我的娭毑抚养。范家小姐可能是独守空房也闷得慌,也同意抚养这个孩子。这么一样就养了几十年。我的父亲这辈子也只认这个母亲。1954年祖父在长沙去世后,父亲19岁,小妈曾经提出要跟我的父亲过。我的父亲回绝了,一是说自己没有能力养小妈,二是在农村老家还有一个妈妈要养。其实,自己这么多年一直跟农村的妈妈住在一起,和小妈一点感情也没有。小妈见我父亲这么孝顺,有情有义就没有坚持。我的父亲在处理完祖父的后事后,将钱留给了小妈将来过日子,自己空手回到了长沙乡下。我的娭毑说他做的对,一个女人家死了男人,在城里日子难过,就算周家最后一次帮助她了。其实,那个小妈就是我父亲的生母。父亲提出不能供养她确实是没有能力,在乡下的养母也要照顾。后来,那个小妈改嫁跟了一个邮政局的员工,可是在文革中,因为祖父的原因,受到冤枉上吊自尽了,命运好生可怜。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的家庭成员无一例外的找到不公平待遇,日子也很不好过。文革中几次抄家,就连七十多岁的老娭毑也不放过,说她是官僚地主婆,要参加批斗。那年我大约5、6岁,成天拿着纸做的小红旗到处跑,看到一群人开批斗会,便跑过去一看,顿时哇哇大哭起来。只见我的娭毑披头散发带着一个高高的白色纸帽,战战兢兢的站在宿舍区的化粪池边低头认罪,帽子上写着打了叉叉的地主婆字样。一群人振臂高呼:打到地主婆!我吓得直哭在地上打着滚也没有人理会。从哪个时候,我内心很快认识到这个社会之险恶,人与人之间竟然如此无情,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阴影。父亲的日子也很不好过,在单位经常接受没完没了的检查、交待、批判,下方到单位的五七干校从事强体力劳动,成天精神郁闷。包括在子弟学校就读的我,永远在个人进步上停滞不前。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的祖辈都是封建地主官僚阶层,在旧社会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十恶不赦之人。属于阶级异己分子。至于祖父浴血战场为共和、积极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参加湖南长沙起义的壮举从来不被提及,好像历史从来没有发生似的。父亲单位的一个副院长是老红军出身,每当父亲解释说自己的爸爸参加湖南长沙起义对革命有功时,那个大老粗将桌子一拍吼道:湖南是湖南,这里是湖北。他说这话时恐怕已经忘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真是秀才遇了兵有理说不清。长辈到也罢了,就连我们小学生都一样受到牵连。老师都知道我们的家庭成分不好,不管我们多么的努力,那些荣誉的头衔是难以加身的。记得那个参加过志愿军的班主任总是在同学们面前指着我说,不重出身……重在政治表现的一类话。让同学都知道你的家里是地主官僚家庭,有意弄得人抬不起头来。这一些当时我们不大懂,父母却心知肚明,又无能为力。当父亲的问题平反后,父亲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希望组织上也将平反的通知发到我的学校。我总记得,在四人帮倒台后,邓公复出那年,我参军政审过关后,父亲大喜过望的神情。他是感到非常的意外,在长期的压抑中,像这种参军、入党、提干之类的好事与我家是无缘的。如今都放开了,充分说明极左那套路子,今天已被党和政府摒弃了。父亲在祝贺的家宴后,欣然在我的日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了一首步王维《渭城曲》韵的诗:江城秋雨浥轻尘,家室新兴话语亲。 呼儿共尽杯中酒,西出阳关有故人。
这首诗体现了父亲无比激动的心情,对党拨乱反正的政策十分拥戴,充分表达了对党组织的信任和对儿的期待之情跃然纸上。他老人家经常赞许邓公的开明,对他的治国方略称赞有加。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盛中华。
跋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上下舆论的热点都聚焦湖北武昌。想到我家一门忠烈、两代将军,特别是我的祖父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传奇的一生,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他们的子孙,真是应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留下我们深情的纪念。真正了解那一段历史的人都已作古,祖辈留下的书信、照片以及那些十分重要的生平记录都在“文革浩劫“的年代抄家丢失。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记忆、老人们在世时的一些讲叙和网上仅存的一点点信息资料写下这篇纪念博文,只是为了纪念那段不该忘却的往事。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板。作为革命的后人、作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铭记在心,永不忘却。
(周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