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辛亥百年(2)
辛亥革命网 2011-10-0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周琪安 查看:
祖父在83天的武汉战斗中受战火洗礼,更加坚强了他为共和反复辟舍身忘死的革命信心。他的长官黄兴将军经常对他说,革命就是要有“无我”精神,要有点“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的湖南人性格。这些话,年轻的周士仪真是听进去了,便有了为革命抱有必死的决心。1913年,孙中山发动讨袁战争,祖父奔向上海,任上海都督陈其美部敢死队队长,在7月进攻兵工厂战斗中作战勇猛,冲在最前面,右肘负伤。这一切都被陈其美看在眼里,十分赞赏。祖父在养伤期间,陈都督亲自来到病榻前以示慰问并与之长谈。当得知我的曾祖父与袁世凯的特殊关系后,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心头。
朝鲜将军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成功之后,袁世凯不久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湖南乡下,有一个人乐坏了。这个人就是我们的曾祖父周文斋。曾祖父早年加入湘军,是曾国藩的门生。曾祖父周文斋是武备举人出生,不仅功夫了得,而且才学一等,深受曾国藩的赏识。老辈人说曾祖父从来就没有打过败仗,是曾国藩军队里的“常胜将军”,很受曾文正公的器重。跟随曾国藩南征北战以来,周文斋每战每胜、每胜必升,一路升迁上去,官至提督。据说在清朝,武官升至提督一职就到顶了。要想继续升迁,只能奔文职了,这恐怕是封建社会一贯重文轻武的惯例。民国初期的北洋政府的军政首脑几乎都在我的曾祖父门下供职。袁世凯也不例外。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巨族》一书中就提及:……清廷驻扎高丽的朝鲜将军周文斋……袁世凯当年在他门下当营务,叫他往东不敢往西……听说老帅发话连声说……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袁世凯年轻时曾在曾祖父军中当差,而且,还对他不薄。小时候我们总是逼着娭毑,也就是我们的祖母,湖南人称之为娭毑讲故事。她老人家讲的故事都是些二十四孝的故事,听多了也就厌烦。于是逼着她讲打仗的故事。于是她就讲了一个打仗的故事。故事的情节早已经忘却,但是马战的一些细节还有点印象,说是马战的时候看见自己的人背后受伤不能够相互提醒。为什么,因为兵勇集中精力打仗的时候,提醒他看见自己背后流血,兵勇马上就会晕血落马,或伤失战斗意志。一个小脚婆婆能够说出这样的细节,一定是当年在周家听过她公公对人家说过。
曾祖父作为文武双全的有战功的将军,被朝廷派往朝鲜驻防镇守。那个时候,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是她的保护伞,防止外来的国家对她的侵略。朝鲜的邻国日本就是一个强盗国家,总是觊觎别人的领土和财富,随时伺机进犯朝鲜。我的曾祖父领兵进驻朝鲜,就是中国第一批抗日援朝的鼻祖。在朝鲜,曾祖父不辱使命,打出了湘军的威风,杀得日寇片甲不留,威震三千里江山,深受将士及韩国王室的赞赏。听父亲讲,在一次战斗中,曾祖父营救朝鲜国王有功,被朝鲜王室封为宣备将军,并赐金甲一幅。欣然将王室皇族的女子许配给我的曾祖父周文斋。曾祖父吓傻了,真没有想到国王如此皇恩浩荡,便千恩万谢娶了亲,在异国他乡建立家室传承血脉。便有了我的祖父周士仪。
有一年,袁世凯随部队到了朝鲜。来到半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登门拜访老上级周文斋。当时袁好像只是一个随军营务帮办,离他的远大抱负还差得远。初来乍到,对于当地的情况第一手资料完全要靠周来提供。周对袁有求必应,对袁的帮助很大。袁作为随军参务给主管出谋划策很是得力,日后对他的晋升大有帮助。据老辈人说,袁经常到周府吃饭,曾祖父总是好酒好菜的热情款待。有一次,酒过三巡,周的朝鲜皇室夫人的一位亲戚来周府玩,被袁撞见,很是喜欢。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意安排他们聚会认识。年轻潇洒的袁有意,皇族女子情渎初开,两人你情我有意便有了来往。曾祖父见状便便顺水推舟成全了人家的好事,娶为姨太太。在此之前袁曾经娶过两房。有人说是唐绍仪介绍的,其实,知情人都知是我的曾祖父做的月老。
后来我的曾祖父从朝鲜回国。其实,自从甲午战争后,中国失去了海上的制海权,作为一个半岛的国家,从军事态势上看,朝鲜已经是守不住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撤退。因为,在日军的着着逼人下,清廷怎么也保不住朝鲜小王朝了。曾祖父回国后便告老还乡解甲归田了。朝廷为表彰他的功劳赐封他为清散议大夫。曾祖父带着家眷回到了老家湖南长沙乡下买田置地修建将军第居家过太平日子了。曾祖父回国后,享有士大夫爵位,过着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很是威风。他在乡下的宅子是高墙大院,几进几出,有很大的几个院子,大门前有个大池塘,院子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有照后有靠”风水很好。这座府邸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匾上书三个大字:将军第。为袁世凯所属。后来,袁世凯写了两幅对子送给曾祖父,曾祖父将这幅对子裱装好后挂在府邸的书房里面一直到解放时期。那副对子我父亲一直记忆很深:一轮明月伏羲皇,四库全书晓周鲁。袁世凯写这副对子给我曾祖父,想必是对我的曾祖父的才学很是钦佩吧,有点马屁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