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张赞元:妙笔书华章 丹心铸国魂
辛亥革命网 2011-05-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民 查看:
张赞元(1883-1939)字翊初、翌初,甘肃宁夏府灵州(今宁夏灵武)人,生长在古都长安,以陕西长安为籍。清头品顶戴,陕西、湖南、山西等省巡抚张煦幼子。清末留学日本,日本法政大学毕业,中国同盟会(东京)早期会员、陕甘同盟会支部事务,《夏声》杂志主要撰稿人。特别是1907年与郭希仁执笔撰写同盟会祭黄帝陵文,组织多省同盟会会员及民主革命积极分子密祭黄陵而永载史册。作为同盟会陕西分会西安地区负责人之一,致力于壮大同盟会组织,掌握新军、会党工作,于1911年10月22日,联络组织新军在西安举义,打响了北方反清第一枪。辛亥后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秘书、总指挥署秘书长,榆林镇守使井岳秀部参议,国民党陕西省政府委员、参议等要职。在昏暗衰弱的清朝末年和血雨腥风的民国时期,追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于右任先生,致力于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追求和平、民主及民族中兴,为辛亥革命在陕西乃至全国的发动、组织和成功,为民主、共和事业,为陕北以及整个陕西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淡泊名利,终其一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书香门第 东渡留学
1883年,张赞元出生在古都长安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人家。
祖父张松年,字寿山,州拔贡,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辛卯科举人,任狄道州(今甘肃临洮)训导之职。因淡于仕途,回乡教书授徒,其立教以德行为先,尝谓:“士不敦品,虽学富五车,亦糟粕耳”,所教学生多有成就,为清时灵州一代名师[1]。
父亲张煦,字蔼如、南坡,号南浦。自幼受父亲张松年“以德为先”的家学影响,养成“少笃学,目不窥园”的良好学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28岁中举人,1853年(咸丰三年)32岁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后被放外任,先后担任贵州镇远府、贵阳府和贵东道主官。1883年4月(清光绪九年三月)升任陕西按察使,1887年初(清光绪十二年十二月)调补山西布政使,在山西任内,以协济甘肃薪饷叙功,被清廷赏赐头品顶戴。1888年10月(光绪十四年九月),升任陕西巡抚,次年改任湖南巡抚,1892年8月(光绪十八年闰六月),调任山西巡抚兼管提督盐政印务。据《清史列传》等记载,其人文武优长,才略兼备,德操高洁,为政清廉,所到之处,颇有政绩,是清末政治舞台上颇有作为的一个封疆大吏。1895年(光绪二十一)农历八月初十,病逝于山西巡抚任内。在灵柩过关中时,关中父老相率吊祭,要求留葬陕西,遂以陕西长安为家[2]。
作为张煦的幼子、爱子,张赞元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出生长大,深得张煦器重。他自幼聪颖好学,秉承家训,以德行为先,刻苦钻研,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严格的教育,写得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国学基础尤为深厚。
清朝末年,国势衰败,列强虎视眈眈,战事接连不断,有识之士纷纷探寻国家民族的出路,出国留学。自明治维新后,日本成功地实行改革,迅速从东亚崛起,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居然以蕞尔小国打败“天朝”大国。日本的成功经验以及改革模式已成为清政府及好多人心目中的理想样板,就像一支强心针剂,深深地刺激着一大批青年学生和有识之士留学日本。1902年,年方二十的张赞元,抛开个人的荣华富贵,抱着拯救民族和国家于危亡,求索中国从积弱走向富强的理想,毅然东渡求学。
在日本东京,在法政大学,他克服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一边补学日语,一边完成学业,一边研究法政之道,一边广交天下有识之士。结交了同在一个学校求学的宋教仁,有幸与孙中山相识,并与由四川赴日留学的井勿幕,山西学生景梅九,陕西学生张季鸾,1907年赴日考察的于右任、郭希仁等相识相交成为终身朋友,为最终走向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入同盟会 传新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和国内外革命团体的纷纷成立,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与黄兴、宋教仁等结交,商定兴中会与华兴会联合。在其他革命小团体流亡日本的部分成员支持下,从事“合成大团”的准备工作。8月20日,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本国会议员阪本金弥住所举行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同盟会章程,正式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宣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