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张赞元:妙笔书华章 丹心铸国魂(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民 查看:
深受孙中山、黄兴影响的张赞元经常来往于留学东京的陕、甘、川、晋、豫等省学生之中,他和井勿幕等秘密联络陕甘留日学生筹建同盟会分会。1906年秋,陕西同盟会会员代表井勿幕、白毓庚、赵世钰等在“明明社”楼上的一间大房子里召开了同盟会陕西分会成立会议。生于陕西长在陕西的张赞元,在日本东京加入了同盟会陕西分会[3]。很快,他又利用甘肃籍的身份,和井勿幕广泛联络甘肃学生筹组甘肃分会。
1906年冬,陕甘同盟会支部在日本东京成立,张赞元被委任为该支部事务,负责日常具体工作[4]。这种政治上难能可贵的选择标志着张赞元已经接受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从名宦显贵之后走上封建专制主义叛逆的道路。嗣后,他和井勿幕等多次往返于东京和国内,积极宣传新思想,扩大同盟会的影响,壮大同盟会的力量。
1908年2月26日,陕西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夏声》杂志,该杂志主要是宣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其社会政治学说,揭露清政府暴虐统治和卖国投降的罪行,声援国内爱国民主运动,提倡自办实业,要求收回路矿利权,大力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坚决主张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黑暗统治政权,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
井勿幕、张赞元、张季鸾等十余人被指定为主要撰稿人[5]。张赞元结合当时的形势和情形以 “孑羽”为笔名发表冒险小说《萍雪缘》(《夏声》2、4、6、8期),以“衍初”为笔名发表理想小说《实窟》(《夏声》5、6、7期)等,用小说的手法抨击清政府的黑暗和无能,痛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倡导民主、共和、革命的思想。
《夏声》杂志先后出版九期,深受广大爱国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同盟会在陕西的革命活动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成为同盟会陕西分会往来于东京、陕西之间的纽带,更便于进一步沟通思想,加强互相联络,从而把许多革命力量融合为一体,极大地推动了陕西革命运动的进程。
撰祭墓文 密祭黄陵
1906年春,井勿幕、张赞元绕道回到陕西,后经同盟会会员高又明介绍,结交了慕亲会首领吴虚白。他们深感要实现民主革命以推翻清朝这样宏大的计划,必须联合武装力量,联合会党、刀客和新军,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统一大家的思想,规定严密的组织纪律。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重阳节前,为了统一内部的思想,同盟会在大雁塔召开会议,决定重阳节祭扫民族祖先轩辕黄帝陵墓,在祖先陵前宣誓,借以表示复兴民族的决心,会议公推张赞元和郭希仁撰拟祭墓文启,并约临省在陕会员一同前往。
会后,张赞元按照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很快就撰拟了一份祭墓文启,他和曾赴日考察与同盟会会员素有往来、倾向革命、思想开始转变的社会贤达郭希仁数易其稿,最终写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祭黄帝陵文。祭文有针对地改用黄帝纪元,以不甘人后的精神,以兼济天下的胸怀,讴歌了黄帝及中华民族的丰功伟绩,历数了清朝统治的累累罪行,提出了提出鲜明的政治主张,宣示了坚决的革命决心,指明了实现革命的措施。
1907年10月15日(又说1908年)农历重阳节,井勿幕、张赞元、李仲特、焦子静、高又明、吴虚白等以及四川、甘肃、山西、广东等省在陕的同盟会员有的扮作商人,有的扮作猎户,有的假借仿拓古碑之名,有的以游方僧人身份,有的则持官方证明,齐聚桥山黄帝陵,指派总管司2人,外巡司2人,内巡司1人,负责内外警戒工作。同盟会会员、会党及民主革命积极分子30余人,按年龄由大到小在祭文上一一具名,仿“慕亲会”供奉佛祖“达摩”仪式,本着“祭如在”的精神,跪伏祖先陵墓之前,向祖先上香,献酒毕,恭读祭文。祭文以黄帝及汉族为旗帜来对抗清廷统治,提出“誓共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共赴国难,艰巨不辞”,实现“以纾生民之苦,以复汉族之业”的目的。并发誓“绝不自私利禄,绝不陷害同仁”。当时人人落泪,有的呜咽流涕,有的放声大哭,祭后各人面容好像都有无限心事。可见,祭文的生动与感召力是不容低估的,郭希仁与张赞元二人的宣传鼓动作用,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