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张赞元:妙笔书华章 丹心铸国魂(5)

辛亥革命网 2011-05-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张赞元字翊初、翌初,为辛亥革命在陕西乃至全国的发动、组织和成功,为民主、共和事业,为陕北以及整个陕西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淡

  终其一生,始终如一地践行者他在祭黄帝陵文中提出的“绝不自私利禄,绝不陷害同仁”的誓言。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和井勿幕、于右任、郭希仁、井岳秀、胡景翼、景梅九、张季鸾、高季维、高又明、杨虎城、张学良、邵力子等一大批志士仁人社会名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高瘦的身躯和严肃的外表下,始终深藏着对革命对朋友的真心和诚心。“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视他为智囊,“一代贤达郭希仁”视他为密友,“报界宗师”张季鸾视他为“至友”[21],井岳秀、邵力子视他为“贤内助”……

  张赞元秉承了父亲张煦的鯁直品性,刚正不阿,淡泊名利。在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编撰的《西北革命史征稿》陕西革命先烈《张赞元》传中,开宗明义指出,“赞元性耿介,不合流俗”,高度评价了张赞元先生特立独行,刚正不阿的品格。如民国成立,他看不惯新贵遗老争权夺利张牙舞爪而退居读书。军阀混战,他退避陕北休养生民打造一方世外桃源。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不忘叮嘱夫人为其穿上一身粗布衣,好让子孙知道永保本色。因而,在能够看到的历史文献中,关于他的记载星星点点,大多出现在记录他人的文献中,就是写他的传记也是简单而又简洁。

  张赞元侠肝义胆,为人豪爽,“又是同志中最富情感的人”(景梅九语)。他常常将自己的家财用于革命,资助同志,而自己却时不时穷困潦倒,借钱度日。他的家经常是同志活动的据点。1911年初,他出资和党人在北京创办《岁华旬记》,3月,又相助老同学景梅九将其扩版改为《国风日报》。他出主意写文章又筹钱。难怪景梅九后来说:“若当日无翊初,即无旬记,无旬记,即无国风,无国风,我们革命必不能那样进行顺行,所以我对于维持国风的诸友永怀不忘,而对于助成旬记的翊初更有韩信遇漂母的感想。如今是我们千金报漂母的时候了……”[22]

  张赞元幼承家学,深受传统文化浸淫,工于文章,早在日本留学时就开创性地尝试用小说反清,后来又被公推撰写著名的祭黄帝陵文,除了一些檄文、文告外,流传于今的还有受邀为同志彭季强撰写的《彭君季强墓志铭》[23],作为名篇收录于《西北革命史征稿》。

  张赞元受家父熏陶,酷爱书法,长于汉隶。曾撰有《崧生师长像赞》,还受邀为由沈尹默撰文于右任书丹的《彭君仲翔墓志铭》题签,可见其书其人非同一般。在他身后多年土匪抢劫张家时,掠走的除了一台留声机,一尊千手观音像外,其余的是一卷又一卷,一箱又一箱的名人书画和他的作品。

  张赞元一生追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右任先生,弘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语)的关学精神,孜孜以求,奋斗一生,淡泊名利,不合流俗。可以告慰的是他所期冀和追求的理想在今天正在变成现实,伟大的中华民族已走在复兴的大道上。

  注释

  [1]甘肃省图书馆藏:《光绪灵州志》,人物乡献志,第十四。

  [2]陕西省图书馆藏:杨虎城、邵力子修,宋伯鲁、宋联奎、吴廷锡纂,《续修陕西通志稿》,1934年印,卷六十五,名宦二,第112-113页。

  [3]政协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166页。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