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张赞元:妙笔书华章 丹心铸国魂(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民 查看:
祭后,与祭者相约至泾阳柏氏花园开会,决定今后每年农历二月二祭扫民族祖先墓一次,除按“慕亲会”所供奉的神外,添侍关羽、岳飞两人,还规定每年祭扫时必须有“告墓文”(后改为“誓墓文”),其主要内容是向祖先奉告一年中的活动情况,并誓言决心完成未来的任务[6]。
由同盟会陕西分会组织领导的密祭黄陵,联络多省同盟会会员、会党及民主革命积极分子,以黄帝及汉族为旗帜凝聚人心来对抗清廷统治,主张明确,祭文生动,形式有效,使人心得到进一步凝聚,士气受到很大鼓舞,标志着同盟会革命党人向清廷正式宣战,受到了孙中山、黄兴的肯定和赞扬,也是同盟会陕西分会对辛亥革命独树一帜的贡献。此后,陕西革命党人在西安、渭北各地积极活动,发展会员,扩大组织,建立秘密据点,联络会党、刀客和新军,革命运动很快发展起来了。
辛亥举义 靖国护法
1909年,留学归来的井勿幕、张赞元受孙中山等的指派,加紧起义前的准备工作。秋冬时节,张赞元与郭希仁、李仲特、景梅九、焦子静等人在西安丽泽馆召开秘密会议,共谋推翻满清王朝大举。
1910年4、5月间,井勿幕在泾阳柏氏花园召开了同盟会陕西分会会议,会议开了二十多天,决定了推动同盟会会务的一系列重要事项,明确了进一步开展工作的任务。决定西安由郭希仁、张赞元、李桐轩、钱鼎(定三)等领导,主要任务是扩大同盟会的组织,力争尽快掌握新军,为西安起义取得成功创造条件[7]。张赞元与郭希仁、李桐轩等积极开展工作,扩大同盟会的组织。同时依靠钱鼎(定三)等在新军中的影响,发展会员,掌握新军。
1911年初,按照同盟会“南响北应或北响南应”的思路,张赞元在北京在清廷的心脏,和同盟会党人利用春节前后各报停刊的间隙创办《岁华旬记》,完全由他出资,共出报10天。旋即,又相助同盟会会员、留日同学景梅九将其改为《国风日报》,政治影响颇大。他和北京的程家柽、杜仲伏等人积极为其筹钱,出主意,写文章,特别是建议将先前激烈的言论用“谐评”、“小说”、“韵语”、“吟坛”、“讽言”等栏目和题材巧妙地掩饰起来,战斗性却丝毫不减,从而使报纸在清朝廷统治区内长久存在下去,以待时日发挥更大作用[8]。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10月22日,陕西同盟会革命党人领导新军与哥老会在西安起义并迅速波及陕西四十余县,拉开了北方各省起义的序幕,动摇了清廷在北方的统治,有力地支持了南方的革命。张赞元与郭希仁、钱鼎(定三)等一起参加并负责了起义的组织工作[9]。
中华民国成立后,张赞元看不惯旧老新贵争权夺利“皆以服官从政为可羞”,退居读书,研习碑帖,与郭希仁往来尤密[10]。
袁世凯攫取大总统职务后,在英、日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加强独裁统治。1915年10月,更悍然宣布于次年元旦废除民国纪元,改为洪宪元年。井勿幕与张赞元组织讨袁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1]。
1917年5月,陕督陈树藩加入北洋皖系“督军团”,公开投靠皖系军阀。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发动讨伐段祺瑞的护法战争。1918年1月,胡景翼等组建陕西靖国军,发表檄文,倒陈(树藩)伐段(祺瑞)。8月,应胡景翼等人邀请,于右任从上海回陕,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9月18日,胡景翼在渭南被陈树藩所执,囚禁于西安。1919年初,张赞元等获悉井勿幕遇害的消息,由西安赶赴三原,参加陕西靖国军的工作[12],任总司令于右任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