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清真寺房产与滇缅公路改善(5)
辛亥革命网 2020-05-08 09:0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开林 查看:
四、金碧路第二次退街
昆明金碧路是商铺密集的街道,经第一次退街之后,虽然已是双车道可以通行对开的汽车,但是在运输量增大的情况下,载重量八吨的十轮汽车进入市区,汽车除了需要交汇之外,还要适应双车道两侧较多的行人、挑担人、马车和人力推车,会出现交通困难。
1941年昆明的市政建设部门要求金碧路第二次退街,如同第一次退街那样,清真寺通知各家租户出钱,清真寺收齐资金请工匠统一盖房。房屋竣工立即起租,各家交的建房费作为押垫(押金),退租时可以退给押垫。租金的名称,什么时候改叫房租,现在已不可考。我外祖母马甸媛出钱盖的房屋,与前两次盖的相同,是三层楼的房子,还有个小天井。
建房费金额不小。马幼伯烈士的抚恤金,本是用于抚养子女的,我家领过八年,除了省吃俭用过日子外,其余的都用在两次建房费上了,后来每月交纳租金就很艰难,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第二次的退街,按照市政建设部门的划线要求,房子盖成整齐的街面。汽车道也重新铺设,汽车道两边修筑了人行道。
为适应滇缅公路的改善,金碧路两次退街扩路,金碧路连接拓东路成了昆明市的横贯东西的最主要街道。永宁清真寺的占地面积大幅减少,为抗战作出了贡献,我们租户两次出钱集资,也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金碧路退街扩路用砖头铺设汽车道
永宁清真寺西边的金碧公园,改为昆华医院,进大门就见一堵弧形的水泥屏风,屏风两侧是弧形汽车路通往医院内。屏风后有个小花园,站立着一尊铜像,头戴礼帽,手拄文明棍。我长大一些才知道这是辛亥革命三杰之一杨振鸿的铜像,后来这铜像不知弄到哪里去了。
日本飞机曾经轰炸过昆明,炸毁了一些房屋,在翠湖的东南位置还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炸弹坑,曾有几年翠湖的大部分水面干涸了,唯独炸弹坑的水还很深,金碧路永宁清真寺这一带没有被炸到。
马少华与马俊华逐渐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族叔马晋三(字崇六)介绍,马少华与毕业于北京大学农艺系的昆明青年李升结婚,生育子女五人。《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第828页,记载了整个民国时期云南出省去名牌大学“国内留学”的农业人才总共有李升等七人。李升后来担任云南省立开远农业学校校长,1950年与县中学合并,是开远第一中学首任校长。马俊华与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浙江诸暨青年汤永浩结婚,生育子女五人。汤永浩后来成为高级工程师,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者之一。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来又是解放战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南是12月和平解放,城市建筑没有受到战争破坏,解放军入城仪式从东郊进入拓东路、金碧路,路过金马碧鸡坊和我家门口。
1950年,由于我家非常贫困,拖欠了几年房租。开饮食店的租户张民学家与我家相隔四间铺面,也是三层楼,但面积比我家小,没有天井。他家提出要与我家交换房子住,我家拖欠的房租由他家交齐,换房不换押垫。因为都是永宁清真寺的房产,征得永宁清真寺的同意之后,两家人互换房子,中证人是保世义大爷。张民学搬过去开饭馆,小天井用作炒菜的地方。
几年后金碧路的路面,改为用石子沙子与红毛泥掺水混合抄拌组成的混凝土路面,红毛泥后来叫做洋灰、水泥。
廿世纪五十年代马甸媛与婶婶保夫人在昆明大观楼合影
后来公私合营,公家在张民学家饭馆的基础上,把相邻的几家铺面合并起来,成立了昆明第二回族食堂,我偶尔去回二食堂买吃的,看到那个炒菜的小天井,有四五个厨师在忙,小天井三个侧面都是格子门的房间,用于值夜班和放置粮油干菜蔬菜。当时我并不知道两家人换房,长辈们也没有讲过,换房三十年后我看到换房协议书,才知道这些房间和小天井是我家交建房费盖起来的。
换房后我们家的门牌号码是金碧路227号,六十年代被编为198号,再过十多年又被编为159号,房子的后墙就是清真寺大殿的山墙。这三层的楼房,每层的套内面积25平方米,都有一前一后两个房间,那时候还没有听说过什么“公摊面积”的词语。由于我家贫困,为解决生计问题,自家人就在二楼住得挤些,而把顶上的三楼和临街的一层租出去,收到的租金刚够交房租给清真寺。因为我家交过建房费作为押垫,有完整的承租权,清真寺的负责人也认为这样做很合理。
1957年马俊华汤永浩与子女及亲属合影,后排短头发是汤永浩妹妹汤永缘,穿军装是汤永缘弟弟汤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