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梁之“虚君共和”方案浅析(6)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林辉锋 查看:
需要指出的是,康、梁此次的分岐带有明显的政见差异,在“虚君共和”方案成功无望的情况下,康有为仍死守“虚君共和”不放,而梁启超则运渐转向了民主共和,两人之间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缝。这一点,我们从1912年2月初(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张浩等人在给梁的信中看得很清楚:“顷智若兄到沪,述及南佛(指康有为)之政见,偏僻迁谬,不切实势,万无附从之理。……南中首领与兄感情本洽,徒以佛涵披露,语言过火,挑动恶感,有一部分人极为衔愤,日恣诽谤,腾电相闻,……若不即行自辨,必于前途有碍,……近杨哲子亦改变宗旨,设立共和促进会,并未有人讥其反覆,……政见本随时而变迁,不足为病也。如佛决不以为然,出其专制之力来相阻格,则各树一帜,各行其是,万不可再屈以求合”。58]从粱启超此后的作为看,显然是受到这些人的影响的。政见的分歧是康、梁走向分裂的根本原因,[酬这个论断是十分中肯的。
而随着康、梁的分道扬镳,以他们为首的部分立宪派也逐渐分化,变得更为复杂。此后,梁启超曾为捍卫民国而奋斗,康有为则因坚持“虚君共和”而转向支持丁巳复辟。[f0]这是后话,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虚君共和”方案的提出既是康、梁旧有政治思想的延续,又是他们在远离权力中心、无缘参与决策,又没有掌握军事力量的情况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应变策略。武昌起义爆发后,康、梁步调一致地投入政治斗争中。他们先是试图通过军事政变控制中央政府、同时策动地方督抚独立,进而控制全国政局。此策略落空后,康、梁不顾民主共和为大势所趋的现实,试图以“虚君共和”方案左右政局,遭到彻底的失败。在此情况下,康、梁之间产生分岐,并最终走向分裂。本文试图从“虚君共和”方案人手,理清武昌起义爆发后康、梁应变策略的演变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