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梁之“虚君共和”方案浅析(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林辉锋 查看:
康、梁一党除了游说袁世凯及部分革命党人外,还在其他一些政坛名流间进行活动,如张謇、瞿鸿栉k岑春煊、龙济光、陆荣廷等,‘概言之,武昌起义爆发后,康、梁一党并非消极地等待;相反,他们一方面以“虚君共和”相号召,一方面试图通过在各方政要间的连横合纵,重新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政治势力,最终达到左右中国政局的目的。
康、梁提出“虚君共和”方案的意图
1911年底到1912年初,国内政局急剧变动,在各种政治势力紧张地投入现实的政治斗争中时,远在海外的康、梁却提出了“虚君共和”这个方案,并为之四处奔走呼号。他们是出于何种意图作出这一决策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应从当时的斗争情况和康、梁的处境出发具体分析,而不宜笼统地加以褒贬。我认为,康、梁提出“虚君共和”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图。
首先,康、梁试图以此方案解决当时的“藩属”问题。这里所谓的“藩属”指的是当时的蒙古、西藏等地。武昌起义爆发后,部分革命党人存在一种中国“本部独立说”。章太炎在回答梁启超的信中就认为,“蒙古果叛,中国本部遂不足自立耶?此亦不然。本部之地大于马本七倍有余,日本犹足以自强,况中国本部乎”?而在匡外势力的操纵下,当时的蒙古、西藏等地也确实存在独立倾向。康、粱提出“虚君共和”方案的意图之一就是试图利用“清帝”这个权威来羁縻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汤觉顿对熊希龄所言:“闻民党中宁弃藩属而求本部独立之说,私意极不谓然,今之归国,实为谋统制蒙藏回之故”,透露了这个意图。盛先觉主要也是利用这一点游说章太炎等人的。[21]当然,解决“藩属”问题并非康、梁提出这个方案的主要意图所在,他们更多的是想借此进行游说,利用民族问题来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使人们接受他们提出的主张。
其次,“虚君共和”是南北达成妥协的一种方案。武昌起义爆发后,国内一片混乱,南北时战时和,南方要求民主共和,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在达到其目的之前,表面上还坚持君主立宪。这样,“虚君共和”方案的提出则显得有点折中的意味。当时的<大共和日报>就提到,“北方汉土,尚有一二惑于袁氏君主之说,以对外问题为口实,而欲苟安旦夕者;复有近见之士,以蒙、藏携贰,拥戴满清来羁縻之术,或持虚君共和,模棱两可,为调停之计”。[1康有为、梁启超是典型的立宪派人士,但是,他们所主张的立宪可以说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实行的立宪制,即立宪之后君主仍然大权在握。武昌起义爆发后,尤其是他们的军事密谋失败后,他们十分清楚,他们原先所倡导的立宪方案已经无法实现了,于是希望袁世凯稍稍后退一点。在“虚君共和”的基础上同南方的革命党人达成妥协,实现和平。实现和平,一方面减少对社会的破坏,也不至于给列强干预提供口实,这本是他们宣传立宪的重点所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以调停者的面目出现,更能让世人接受他们的主张。 以上所说的两点,可以算是他们提出“虚君共和”的意图,但更多的是他们宣传这一方案的策略所在。他们提出“虚君共和”方案有着更深层次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