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梁之“虚君共和”方案浅析(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林辉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武昌起义引发了中国政坛的剧变。为了应付变局,各种政治势力纷纷,康、梁之“虚君共和”方案浅析,

    军事图谋落空之后,康、梁迅速调整自己的应变策略,全力宣传“虚君共和”方案。1911年11月间,康有为作<救亡论>十篇,但“寄之上海,无敢刊者”。接着他又写了<共和政体论>。在这些文章中,康有为提出了“虚君共和”的主张。1据<康有为年谱续编)载,康有为“以武汉事起,天下响应,及张绍曾上言信条,遂布君主虚泣,已同禅让,满洲归化,实同灭亡”,但他认为,共和的形式很多,“若以美国之玟体尽之,则犹有误弊也”,只有“虚君共和”方案才最适合中国。梁启超从东北回到日本后,“附和康有为的‘虚君共和’主张”,10]很快发表了<新中国的建设问题>一文。该文分上下两篇,上篇论单一国体和联邦国体的问题,下篇论虚君共和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梁启超在文中系统阐述了所谓的“虚君共和”方案,认为民主共和制决不适合中国,而“欲跻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  之”。换言之,就是在保留满清皇室这一象征性前提下,实行内阁制,国家大权由内  阁掌握,而内阁首脑则由国会多数派的领袖出任。 

  康、梁确定这一方案之后,即以此为指导,投入国内的政治斗争。从1911年11中  下旬到1912年初,康、梁为这个方案的实施进行了大量的活动。这一阶段,他们两人  的行动基本还是一致的。在梁启超的实际操纵下,罗悖屉、盛先觉、蓝公武、麦孟华  等k在各方政要之间频繁.活动,试图以此方案引导当时政局的发展,进而实现自己的政  治目的。    袁世凯方面是梁启超最主要的运动对象。武昌起义爆发后,梁启超即准备与袁世凯  握手言和,共同对付革命党。在其军事密谋失败后,梁启超联络的军事力量转眼之间或  转为革命军,或落人袁世凯的手中,由此更加坚定了他联合袁世凯的决心。袁世凯组阁后,任命粱启超为“法律副大臣”,并屡次电催其归国就任,梁启超虽一再婉拒,但在复罗悼最的信中,他明确指出,“鄙人既确信共和政体为万不可行于中国,始终抱定君主立宪宗旨;欲求此宗旨之实现,端赖项城,然则,鄙人不助项城,更复助谁?”他希望罗向袁世凯转达这一信息,他要与袁世凯“分劳戮力”担当此役。‘123此时梁启超企图同袁世凯实现比较平等的联合,这跟他后来拥戴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不可同日而语。要他不做斗争即服服贴贴地屈从于以前的仇敌袁世凯,梁启超毕竟是心有不甘。况且,他对袁世凯能否战胜革命军还表示怀疑,他在致康有为的信中就说,“饷项如何,属极可忧。就令可支,而北中处处蠢动,防不胜防,兵力分疲于守御进攻,虑非可恃”。 而在接收禁卫军之前,袁世凯取清自代的野心尚未完全暴露,梁启超幻想在“虚君共  和”方案的基础上,实现与袁世凯的联合:袁掌财政、军事,并“调和亲贵”,他自己  则“因势利导,转变舆论”,两人共同成就一翻事业。为此,罗f享最、蓝公武等人对袁世凯作了大量的游说工作。  

 梁启超推销其“虚君共和”方案的另一个主要对象是革命党人。梁启超认为,革命党可分为两类人,“其一则凶暴成性,专以煽动为事者也,若此者不过少数而已;其二则发愤于政治之腐败,以为国家前途无可希望,铤而走险者也,此派定居大多数”。[15]因此只要革新政治,大部分革命党人是可以争取的。在此认识下,他试图以“虚君共和”方案游说、分化革命人。1911年12月7日(农历十月十七日),盛先觉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详细汇报了他同革命党人接洽的过程。他“拜访”了宋教仁、章太炎、李燮和等人,结果或是不遇、或是遭到冷落。直到他三访章太炎时,才有机会向章进行游说。他先以章太炎曾经倡导过的“给满洲与清帝使之自立”、“共和政府成立之后,首立清帝为大统领,后再黜而竟废之”等主张进行试探,“觉得”章有接受“虚君共和”的倾向,就把康、梁的方案和盘托出,并以藩属问题对章进行游说。此外,康有为还曾致信黄兴,主张采用“虚君共和”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