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梁之“虚君共和”方案浅析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林辉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武昌起义引发了中国政坛的剧变。为了应付变局,各种政治势力纷纷,康、梁之“虚君共和”方案浅析,
 

   武昌起义引发了中国政坛的剧变。为了应付变局,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调整自己的应变策略,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本政治集团的利益。1911年11月中下旬到1912年1月底(农历九、十月间到十二月初),在“全国扰攘,舆论纷纷”之际,康有为、梁启超提出了意在左右当时政局发展的“虚君共和”方案,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活动。川为了更好地把握当时政局的变化情况,有必要对康、粱为首的那部分立宪派的活动作进一步的考察。本文拟从“虚君共和”方案出发,对武昌起义后到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这段时期康、梁的应变策略的变化作一粗略的论述。  

    “虚君共和”方案的提出及康、梁为实施此方案进行的活动  

 武昌起义爆发后,“此一月中南中各省纷纷独立,糜烂不可收拾”。面对这一局面,粱启超在致徐勤的信中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今所以处之之法,则运动各省督抚暂倡独立,以杀革党之势,声称不接济北军军饷。如是则革党引以为友,无用其煽动,而北京益危,自不得不俯从吾策,此则最近所分途布置也”。他试图参与策动南方各省独立,并以此迫使北京方面(当指与梁有联系的满族亲贵)接受他的主张,为实施他蓄谋以久的军事政计划造声势。此时康、梁两人的步调还是比较一致的,对于此计划,康有为也表示支持。

   但形势的发展很快发生逆转,梁启超不仅无法控制地方局势,他试图借重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等部及禁卫军发动军事政变的努力也落空了。对这场夭折了的政变,学  者多有争议。“我认为,不管吴禄贞等人对康、梁的态度如何,粱启超跟他们有过联系,并确定了依靠他们发动政变,建立由自己控制的新内阁进而控制全国政局的策略,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否则,武昌起义后梁启超匆匆忙忙赶回国内(东北)则不可理解。梁 启超这段时期的具体活动,已有学者作过详尽的论述,在此不加赘言。‘总之,到了1911年11月中旬(农历九月底),败局已定,本欲“乘此而建奇功”的梁启超只得快快地回到日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