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遵义杨兆麟的政治思想(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翁仲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遵义著名人物杨兆麟从拥护帝制、主张维,辛亥革命前后遵义杨兆麟的政治思想,

    “辛亥五月刊成《汉上消闲集》,八月武昌革命起,吾携范氏、成儿母子二十四日附轮舟避乱上海。三十日至嘉兴。太守杨次典(原注:兆麟,甲辰探花)旧交也。遂留成儿孽子郡署。十月初二一日之武林,(此处略去宦应清去杭州游览等内容近百字一~引考)初六日返嘉兴。嘉兴风潮亦然,因携成儿母予及次典弟少丹眷口还上海。十三日革命颦搞上.海,十四日苏杭皆变。次典初与嘉防统领沈军rJ潆死守。至是,知不能支,十六日亦来。”

   应清号诲之,别号屏风庄旧主。在武汉的江汉关任职。结社赋诗,编成《汉上消闲集》。父宦懋庸,著有《论语稽》。上引语文字见其所编《屏风山庄箕裘集》卷二十一。此书民国六年(1917)刊于武汉。遵义市图书馆有藏。文中说嘉兴得到革命风暴到来的信息,杨兆麟弟与家属先去上海避风。最关键的话是“次典初与嘉防统领沈军门谋死守”,“知不能支,十六日亦来”。清末军制改革,新军在嘉兴为巡防队分路,统兵官为统领。宦应清不知其名,称之为沈军门。

    面对革俞形势,杨兆麟身为知府,有守土之责,与驻军长官“谋死守”,合于情理。但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神速,上海、杭州、苏州都光复。杨兆麟见无力对付,于11月6日(旧历九月十六日)只好放弃死守计划,避居上海。用他致章太炎信稿的话,即“乃为亡虏,窜伏海蠕”。

   这段文字足可以说明杨兆麟既没有在东京参加同盟会,也没有拥护“驱逐鞑虏”,更谈不上在清政府内发挥特殊作用。杨兆麟避居上海,有诗文传世,颇能说明他那时的政治思想。以下略作介绍:

    1912年3月他打算回遵义,路途遥远而险,被劝阻,有题为《壬子二月拟间道归去,贞老以道阻险,涕泣谏之,极感其意,用仲苏元韵赋呈》七律两首。其中有句云:“思归我渐成心疾,认旧人惊失面肥。生计渐穷游复倦,脱身此去未全非。”他觉得“万里征途愁踯躅”,又“生计渐穷”。处在两难之间:“身家孤注谋诚拙,去住双全策亦稀。”

   二月间没有成行,继续避居上海,后有《前拟归去,承兕住浏,久无以答。今,天假以缘,忽忽又为两月之聚,聊呈一律.即乞大教》诗。其中说“一曲家山傍蘑破,娄关尽处是烽烟”。辛亥革命他得知遵义社去不安定,兵祸联续,急于思归。如他在《闻滇军五路,,、-遵义,簧j团首败走,地方残破,愁不得季弟消息》诗八首中,描避他的心情:“瞥水兵纷渡,狼山火未收。悬悬心一寸,悲恐几时休。”鲁团首指鲁瀛,号屏周,西乡办团练,辛亥革命时遵义治安偏坏,他率团捕杀白昼抢劫的先锋四队。后又杀滇军梅若愚。梅在遵肆权逞虐,因此鲁受到好评。杨兆麟在沪,得不到确切消息,对鲁有误解,说:“书生真误事,看尔一拳撑。”饱回到遵义得知原委,改变看法,称赞鲁瀛:“乡兵三百诧奇功,人马多同也自雄。一战果能全即墨,重来何愧见江东。”

   杨兆麟暂住上海租界内,足不进上海县城,原因是上海在11月3日经革命党人起义,成立沪军都督府,他心存疑虑。在“秦鹿坪大令与余及愚若共事一年,乱起后为民军所窘,死于旅寓,寄柩锡金公所。余两人屡欲往哭之,以非租界,戒不敢往。某日过王采臣寓所,相去不过里许,与下四绝以致望祭,诗中说“一死人间万事休,长眠无复乱离愁”,“果然死乐胜生悲,似我饥寒活几时”,“棘地荆天可奈何,眼前跬步阻关河”,“何日痛将亡国恨,抚棺说与故人知”。秦鹿坪与他有一起避居上海的遭遇,有共事一年的交谊。杨鉴于秦的死,不愿被“民军所窘”,故不去上海县城“抚棺”,只能“望祭”。

    避居上海,表达他忠君之念,亡国之恨的思想,如有诗说:“伤心死事等鸿毛,二百余年痛此遭”,“开国于今历九朝,武功文治迈金辽,白山黑山兴龙地,浴尽天池王气消”。 “劫来海上阅桑波,沉陆神州叹奈何”,“身经浩劫名心薄,诗到穷愁怨语多”。

    他感到前途渺茫,写下“九死一生复几何,因知后事总蹉跎”诗句。 “九死一生”显然指他从嘉兴逃上海而言。当时沪杭已通铁路,急迫间他用何种交通工具离开嘉兴不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