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遵义杨兆麟的政治思想(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翁仲康 查看:
在东京留日学生中,革命派声气较盛,这使杨兆麟心情不快。他有一首《送友人归国》诗,说“到此方知夙愿违,病余瘦况不胜衣”。“分明世局布如棋,故国莺花怆客思”。显然,他与流亡日本的革命人士感受不同,他是在学生中功名最高的人,但不被推重。
杨兆麟在东京与孙中山、章太炎的关系,有一份杨致章的手稿可以说明。全文如下: 太炎先生执事:敬虚侍御自都来,奉到手示,所以存恤者甚厚。忆丙午、丁未之间,流寓东洋,朝夕过从,虽救国之见彼此不同,而文字之相资,道德之相契,欣合盖无与比。另忽八年,先生与中山遂次笔舌之力,取四千年之专制摧陷而扩清之。而麟乃为亡虏,窜伏海塌。不意故人尚复存念,感何可言。承示将任修史之职,欲罗海内知名之士共襄此举,已以贱名与梁、樊诸公并达总统,意甚为感。但鄙见尚有避回者:修史之职,责在淹实,方足江佳令而传后。口口荒废久灵,何能望梁、樊之肩背,况以丰学。”(承稿下缺。此系信稿,故“荒废”前空两字) 这封杨的亲笔信稿,90年代初《遵义县志·杨兆麟传》引用“朝夕过从……:e欣畲盖无与比”。为最早在正式出版物上刊出。
此信作于1916年,反映杨兆麟在日本的政治思想。其中最关键的一句是他与孙、章“救国之见彼此不同。”孙、章主张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组织革命团体,用革命手段。杨兆麟主张君主立宪,保留皇帝。这就是“救国之见彼此不同”之处。 有的文章说杨兆麟在日本认识章太炎,“两人一见如故,章炳麟详细地阐述了同盟会和孙中山的主张,劝杨兆麟加入同盟会。兆麟表示坚决拥护同盟会的主张“,“愿意抛弃已经取得的功名富贵以及身家性命,坚决加入同盟会”,“孙中山提出,兆麟应当秘密加入同盟会,绝对不能暴露,以便在清政府之内,将来以可以发挥特殊作用”。
这些说法与客观历史不相符合。本文将在下面简述杨兆麟对待辛亥革命的态度和他在避居上海时的思想活动。如果他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就与他的表现相矛盾。
三、避居上海,思想消沉
杨兆麟在嘉兴知府任上,恰逢武昌起义,随之各省响应。如何对待此事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集中表现。在他的著作中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述,但亲眼目睹此事的宦应清有文字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