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遵义杨兆麟的政治思想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翁仲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遵义著名人物杨兆麟从拥护帝制、主张维,辛亥革命前后遵义杨兆麟的政治思想,
 

     遵义著名人物杨兆麟从拥护帝制、主张维新、转变为放弃帝制,拥护共和。思想转变以后,曾在护国战争巾做出过贡献。一、参加公车,接受维新思想    杨兆麟(1871—1919),字次典,原名锡谟。不少文章与新编志书,称他是遵义县城北牛蹄(今牛蹄乡)人。他本人在《先府君墓表》中却说:“自始迁祖绍文府君迁贵州遵义府之城北后窝,人称后窝杨氏。”牛蹿乡的建置有七个行政村,没有后窝。有的说他出生在“牛蹄场附近的菱角堰”。后窝当为历史上的小地名。

    杨兆麟父亲杨锦枝,同治八年(1869)中举,会试不第,在本地教书。杨兆麟随父苦读,接受儒家思想。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入京会试,正逢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会试举人上书光绪皇帝,杨兆麟以杨锡谟名字参加。这是他最早接受维新改良的政治思想。

    光绪二十九年(1903)再次上京会试,得中一甲第三名。贵州省科举名列前茅者有两名状元,一名探花,杨兆麟获此殊荣,并授翰林院编修。这对他的政治思想有长远影响。

    辛亥革命后,他有一首《赠李瑶琴》诗说“忆昔景皇末,公车赴上京。后先由太学,联袂值承明。相公开四库,室书聚百城。各领校仇役,冠盖日逢迎。”他们两人同是前清旧臣,有共同的语言,“十科前后辈,感激同一声”。

    光绪三十二年(1906)杨兆麟奉派留日学法学,获博士学位。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又赴翰林院任职。不少记述他生平的文章,对他两度入翰林院,只记其一,不记其二。他第二次入翰林院时口占五首纪事,其第一首说:“六载天储忝诏糈,君思高厚许真除。羁臣海外重归日,两鬓萧萧已见疏。”他看重两次.六年在翰林院,认为“君思高厚”,这是辛亥革命前杨羚麟的政治思想巾的消极因素。

二=、留学日本与孙、章救国之见不同

   杨兆麟在东京两年,他的政治思想如何呢?

    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与华兴会及其他革命分子在东京联合组成中国革命同盟会,确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1903年章太炎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保皇派的谬论,直斥光绪皇帝,被捕入狱。1906年6月刑满释放,为同盟会代表迎至日本,任《民报》主编,与改良派论战。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杨兆麟奉清政府派遣前往日本。他九月到东京,正遇遵义籍留日学生蹇念益、牟琳等即将返国。他们三人在东京聚会、合影、吟诗,政治思想一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