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张謇立宪的政治思想和活动(5)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李玉勤 查看:
之后,张謇为在上海召集各省谘议局代表联合会议而奔忙。他委派谘议局议员中最有活力的杨廷栋、方还、孟昭常三人去各省联络。谘议局会期结束后,先后有16省谘议局代表陆续到上海集会,张謇分别以预备立宪公会、江苏谘议局研究会等名义宴请各省议员代表。会议最后决定正式组织谘议局国会请愿联合会,派遣代表集体赴京请愿。张謇亲自策划入京请愿代表团的组成,亲自修改请开国会呈稿。歪12月31日,他为16省议员代表团饯行时发表演说,提出“秩然秉礼,输诚而请…一诚不已,则请亦不已”的和平请愿方针。
张謇虽未亲自参加第一次请愿活动,但显然是背后实际的指挥者,不仅为请愿活动筹划进退方略,还为请愿团写定请愿书,全面提出了中国工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他在请愿书中强烈地表示,“国会者,人民闻政治之所也。必 24人民得有公举代表与闻政治之权,国家乃能加以增重负担以纾国难之责。因此,与其待之于九年之后,莫如行之于九年之前。”
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失败后,请愿代表团遵张謇韧性斗争策略,一方面组织“请愿即开国会同志会”及谘议局联合会,长期驻京续请:另一方面派出代表分赴各地组织同志会,并运动一般人继续请愿。当江苏谘议局请愿代表回到南京后,张謇立即召集谘议局议员召开临时特别会议,并又通过一个要求速开国会的决议案,以配合准备中的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会后,江苏谘议局的议员分赴各地演说游说,谋求声援。苏州商务总会档案中有一档册记述了这种情况,其中还收录了“谘议局特派员”于定一写给苏州总会会长的信件及张謇签发的江苏谘议局公函。随信附函还指出了如何运用签名运动以动员人民的方略:“其签名之人,必须普遍于各席、厅、州、县,不可限于省城,人数愈多愈善。如第一次签名人少,即再为第二次、第三次之运动,既可以厚集势力,并可借以唤起一般国民,当劝人签名时,尤须开会演说。”张謇所策划的国会请愿运动此时已演化成全国性的民众街头运动了。
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再次以失败告终,此后,张謇即刻又投入到筹划第三次请愿运动中。他在上海报端发表致各省谘议局的公开信说:“国会请愿,两次无效,群望三请。近日敝省公论,以为前次谕旨既断再请之路,现资政院开,专达民隐,自不能援他奏事官之例不为上达。此次请愿,拟向资政院陈请建议,以期必达,此第一步也。请愿之人,就苏言,拟推謇以议长名义北上,此第二步也。请愿之期,以十月底成行,十一月到院陈请…..此第三步也。以议长名义北上,各省能否赞同?或不尽能去,亦当转托他省能去之议长为代表,合成一议长请愿团,以结前二次代表团之局,而别开第三次请愿之新面目,此第四步也。公论如是,謇不敢违…..窨之微意,皆以此为然。”1910年,资政院在各省议员的压力下,终于表决通过以资政院名义向清廷“奏陈国会必应速开之理由”。清廷迫于形势,同意缩短预备立宪的期限。张謇在得知此结果后,取消了拟议中的各省议长请愿活劝。争得提前召开国会,在张謇看来,终究是有所得。这符合他“得尺则尺,得寸则寸”的原则。
张謇是20世纪初著名的立宪主义者,他立宪的动机是救国,认为立宪是救亡的一种途径。过去人们习惯于在清末立宪运动之前冠以“虚伪”二字,但张謇的鼓吹立宪则确实是真诚的。因为他主要是通过兴办实业和教育的实践真正认识到改变专制政体的迫切需要,而并非是首先谋求反对革命,更不是政治投机或附会新潮。因此,他的立宪思想和活动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一,他主张渐进式改革和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应该肯定。改革和革命是历史发展的两条不同的道路。渐进式的改革有利于政局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同时,中国长期实行封建专制,对国人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严重的束缚。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解放,抛开政治成见和其他个人情感的好恶因素,客观理智地说,君主立宪制的选择更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民情。张謇是稳重的政治家,一生谨慎,从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和主张,只相信通过自己亲身观察、体验后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君主立宪制的选择正是他通过办实业和教育的亲身实践而总结出的重要思想,比起那些虚悬理想、唱高调的思想家的思想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