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张謇立宪的政治思想和活动(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李玉勤 查看: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几乎利用了一切可能有效影响中国政治的渠道,来推动立宪。其推动手段不外有三:第一,向“官员友人”进劝。归国后,张謇与友人蒯光典、赵凤昌、沈曾植等经常讨论立宪问题。他还利用与权要袁世凯的私交,鼓励后者游说朝廷进行政治改革,采纳立宪制度。第二,为封疆大吏代撰鼓吹立宪的赛稿。他积极参加张之洞、魏光焘拟立宪奏稿,并通过两江总督魏光焘等地方大吏,将江浙立宪同仁反复磨勘“七易其稿”的奏折上之清廷,正面提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第三,把译刻的<日本宪法》直送内廷。他通过私人关系将自己钢印的有关立宪政治的著作分送朝廷大臣特别是保守派大臣,函劝这些大臣顺应历史发展的大势,勇敢认同宪法和议会。保守派人物铁良就曾收到张謇托人转送的《日本宪法义解》。张謇对推动立宪一事十分投入,不仅使出他的全部能量来动员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从事立宪事业,而且表现出相对激进的态度。
张謇在策动立宪活动中还表现出极强的韧性精神。对那些不明事理的而又顽固的人,他的游说活动总是不屈不挠。为了劝说铁良赞成立宪,先是寄书,继之写信,再继之托人说项,最后干脆“诣与之谈宪法”。对首鼠两端的袁世凯和固执的端方,他也采取了多种方式。其精神实在可嘉。
张謇竭尽全力策划的活动终于结出了果实。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正式揭开了立宪改制的序幕。
二、以江苏谘议局为依托推动江苏地方自治
1909年,以张謇为议长的江苏谘议局成立,此后两年,张謇就利用谘议局这一合法的机构来推动地方自治,参与立宪运动。
清廷设谘议局酌目的是开办一个有名无实的谘议机构。但张謇从来没有把自己及其所领导的江苏谘议局放在“言官”的地位。他是用西方议会的模式和精神来规范和推进谘议局的运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