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张謇立宪的政治思想和活动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李玉勤 查看:
张謇(1853~1926年),江苏南通人,晚清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立宪政治家。20世纪初,开始投身政治,主张君主立宪,积极参与清政府开展的立宪运动,为推进中国近代的政治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他的立宪主张竞被后来的革命家和后廿偏爱革命的历史学家批评得一钱不值,其本人也被贴上了只求改良而害怕民主革命的标签。这实在有失历史公允。本文试就20世纪初张謇立宪的政治思想及活动作一重新审视,以求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结论。
一、君主立宪思想的萌生驶宣传立宪的政治活动
张謇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19世纪末甲午战败之后,他选择了一条不同的、不被时人看重且充满艰辛的救国之路——回乡办厂,试图以实业的成功来挽救贫弱中国日趋衰败的命运。然而,庚子之役的炮火打乱了他实业救国的步伐,逼迫他认真思考国家政治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并开始以实业政治家的身份积极投身到改造中国的激流中。在反复的比较研究之后,他选择了君主立宪作为自己的政治理念,成为坚定的立宪主义者,把自己的政治生命与立宪运动紧紧联系在一起。 张謇政治理念的萌芽是在1901年,代表性的事件是他撰写的2万余字的《变法平议》。这篇文章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提出了其变革的政治主张。
《变法平议》首先对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论述,认为:“法久则弊,弊则变亦变,不变亦变,不变而变者亡其精,变而变者去其腐。”其变法的内容共有42条,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类,是一旨在推进朝野上T全面改革的系统计划。其提出的改革措施并没有超出“百日维新”的范围,但还是为当时黑暗的中国带来了某种清新气息。张謇不仅在<变法平议》中列出了“置议政院”、“设府县议会”一类改革措施,指出了“凡制定新法,改正旧章,上有所建,交院议行,下有所陈,由院议达”;“国有兴革,何以使民不疑?国有征敛,何以使民不怨?兴革视民之俗,何以杜其疑而使之和?征敛使民之力何以平其怨而使之服?权衡枢纽,必在议会。”更为重要的是,他把提倡“议政院”与“议会”的《变法平议》直接呈给了当道大吏,而后者把它写进了呈给朝廷的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