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张謇立宪的政治思想和活动(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李玉勤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张謇(1853~1926年),江苏南通人,晚清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立宪,辛亥革命前张謇立宪的政治思想和活动,

   在《变法平议>中,张謇还突出表达了渐进式的改革思想。他不赞成19世纪末康、梁式的变法,批评戊戌变法“乘积弊之后,挟至锐之气,取一切之法而张之,上疑其专而下不喻其意”,“主张在不流血不纷争的状态范围内,循序改进”。他的观点是宁可慢一点,只求有成效,与其“意行百里而阻于五十”,不如“日行二三十里者不至于阻而犹可达也”。之所以张謇主张渐进式的改革,是因为他渴望政局的稳定,求稳怕乱的思想伴随着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在《变法平议》中,他批评“喜言新法者”“逞快喉舌”,“毒流大区而危及宗社”,主张“上破满汉之界。下释新旧之争”,视融合新旧的折衷调和路线为“变法之命脉”。

    《变法平议>所反映的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的张謇的君主立宪思想,计划中所提方案是张謇对中国现实问题进行思考的思想结晶,这位自称“生平万事居人后”的改革者在新世纪之初亮出了他的变法旗帜。    君主立宪的政治理念在张謇意识中牢牢生根是在1903年。这一年,他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访问考察日本。在日本,他参观了博览会,考察了日本的教育与实业,亲身感受了君主立宪政治带给日本民族的诸多裨益,亲眼目睹的现实使张謇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深刻认识到:中国所以不能像日本那样迅速富强起来,“抉其病根,则有权位而昏惰者当之矣”。要想富强起来,必须改良政府,改变政体,“不变政体,虽枝枝节节以补救亦无益耳”。由此,张謇遂确立了“万事法为上”的观念,并公开赞成君主立宪。

    为了使宪政思想进一步在中国民间获得传播,张謇自日本归来之后,逢人便大谈宪法的好处,还在他人帮助下编译刊印了《宪法义解》、《日本宪法》、《日本议会史》、《英国国会史》等多部有关君主立宪的理论著作。在这些言谈与著作中,张謇反复强调的是宪法、国会以及它们对改造中国政治的可能功效。在《日本议会史>序言中,他写道:“彼东西各国之宪法,虽不尽同,判而别之,日少数政体,日多数政体。要之立宪之始有事在,不立宪法,遂无望立法、行政、司法之实行也。西方之人有言:不知政治之组织,而妄求政治之权利,是妄想也。此非过论。即以国势崇替观之,一彼一此朋效可睹。吾国人其亦知之矣。知之又何惮而不行耶?论者辄言非其时。非其时,有志之士,愤时之杰,或亦同声而和之。不知各国立宪之始,将皆时至而乘之乎,拟人为之而时合之也…..施政之秩序有缓急,国民之智力无强弱。事不难于发端,亦贵有以先之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