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政治秩序和权威的重建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汪林茂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历史研究不应当只停留在抽象的评判上,具体、客观和,辛亥革命:政治秩序和权威的重建,
 

    历史研究不应当只停留在抽象的评判上,具体、客观和实事求是是科学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人们常常评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但辛亥革命为什么会不彻底?革命的不彻底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难道革命不彻底仅仅是因为这些人或那些入主观上不愿意?难道说革命的彻底与不彻底仅仅是表现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是否掌权而已?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弱小与革命不彻底有什么关系?

    对此,首先应当区分的是,革命有社会革命、政治革命之别。它们之间有联系——政治革命往往会成为社会革命的先导,社会革命可以涵盖政治革命:更有区别——社会革命起因于社会体系内部新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成熟,并极力要求打破已成不合理的1日社会秩序,力图建设与新的社会关系相适应的新社会秩序(包括政治秩序和政治权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的极度尖锐;而单纯的政治革命则起因于统治危机的无法克服,政治权威无法挽回地丧失,统治者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者极力要求改变现存的政治秩序。那么,辛亥革命究竟属于哪一种?

一、革命的原因:旧政治秩序的危机

资产阶级革命当然属于社会革命范畴。正如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完全不同于欧美国家一样,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各有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各自的革命过程中,也表现在引起革命的不同原因上。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起因于阶级间的不平衡”。法国历史学家马迪厄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作了这样形象而深入的描述:革命前的法国,“贵族与其无用的程度成正比例,门第与闲暇使他们具有各种特权。…..资产阶级当然握有法国财富的大部分,他们仍在不断地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使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处的法律地位的低下。当其母亲在格累诺布尔剧场观剧被贵族赶出她所定的包厢之日,巴那夫即变成了一个革命党。罗兰夫人老怨诉她母亲被留在封特内堡吃饭时,只能留在厨房里吃。究竟有多少人因伤了自尊心而变成了旧制度的敌人呢?

    这种赤裸裸地表现出阶级不平等的旧社会秩序,在资产阶级“握有法国财富的大部分”的现实面前,已显得极不适应,也极为荒谬。由此而引起的革命,当然不只是政权的更迭、执政者的更换,而是规定各个阶级在一个社会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社会秩序及维护这个秩序的法律制度的改变。亦即改变那个不合理的有钱的资产阶级却屈居于卑贱地位的旧社会关系体系,建立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体系——即所谓“公平”、“公正”、“符合理性”的社会秩序,以及维护这种秩序的法律制度。

   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在地主土地所有制以及君主专制制度下,很早以来,土地自由买卖和科举考试制度即已成为对立阶级之间相互融通、掩盖或缓释矛盾的渠道,各种事实上存在的门第、社会等级都被深深地掩藏在布衣可以成卿相、小农可以成地主这类虚假平等现象之下。它使中国封建社会秩序、社会制度具有巨大的弹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包容并化解社会不平等、不自由的矛盾及冲突。而且,人们很难透过这层表象看到事实上的阶级不平等、人的不自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