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文化重建(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高 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上承1 898年,未完成的文化重建,

  熊十力先生亲身参加了辛亥革命,“然余伤清季革命失败,又自度非事功才,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俗,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余以为辛亥光复,中国早应有一番文艺复兴之绩,惟所谓复兴者,决非旧学不辩短长,一切重演之谓。惟当先从孔子六经,清理本源……以为中国人作人,与立国精神毕竟在孔子六经。”《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熊十力卷》)新儒家的文化重建工作经二、三十年代的发展之后,到四十年代蔚成大观,“1932年,熊十力的文言本《新唯识论》出版,1940年又出版语体文本,从而完成他由佛入儒,儒佛杂揉的哲学体系。熊的特点在已出,在个性独立,在体用不二。”f《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熊十力卷》)与之同时,冯友兰以其“贞元六书”为代表的“新理学体系“亦得以形成。“新理学是‘接着’宋明道学中底理学讲底,但它是一个全新底形而上学”。冯认为:“每一种社会都有他思想上盼太祖高皇帝…。所以他非常自负地将其新理学视作一方面是程朱理学的重光,一方面又是一个现代哲学系统。认为是‘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的文化重建的、指导社会整合盼‘太祖高皇帝”。

   新儒家在四十年蔚成大观,但五十年代中,三位开山集成的大师都转入沉寂,熊十力的学生徐复观、唐君毅、牟宗三等经过五十、六十年代的努力,到七十年代终于使新儒家成为台湾社会的显学,“就理论建树而言,新儒学或称第三期儒学,到唐、牟达致了一个学派所能达到的峰巅位置,当然也就行进到了终点”。但即使这样,它也未能完全成为台湾社会盼‘太祖高皇帝”,“对他们的真正挑战乃是复兴后的儒学如何回答科学与民主提出来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对于儒家传统而言乃是陌生的,但是,对于中国之今天却是绝对必须的”。大陆改革开放后,新儒家在八十年代的文化热中。荣归故里。重返大陆,历经二十年而不衰,但同样因它无法回答与解决民主与科学,“中国今天绝对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它至今也只能停留在理念上与学者文人的书斋之中。新儒家成为中国当今社会思想上的“太祖高皇帝”依然只是一个憧憬远非现实。 

  与国共两党主要沿袭法俄式浪漫主义、先验理性的革命激进主义,新儒家主要沿袭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不同,以胡适、张东荪、储安平、罗隆基等有英、美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主要沿袭的是英、美经验理性,实验主义的文化资源,这一自由主义思潮未能象新儒家宗师哪样,形成自己的文化理念系统撰著,而是借助于《努力周报》《独立评论》《大公报》《观察》等报刊进行集中的自由主义论述。其基本特点在于“认定政治如果由人民发动。不得不先有养成国人思想自由评判的精神的空督’(<争取自由的宣言》);“我们叫这刊物《独立评论》,因为我们都希望永远保持一点独立的精神。不依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各人思想的结果。这是独立的精神”(《独立评论》)。一言以概之即:“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一自由主义思潮基于经验主义、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对国共两党的文化激进与集权均表示不满,主张走‘第三条路”,再加上这一完全由外输入的文化资源与本土文化传统长期未找到合适的融舍点,缺乏大众的理解与支持,所以,他一方面受到政府的排斥与压抑,另一方面又难以得到社会广泛的呼应,故在新文化运动以至40年代曾热闹一时,50年代大陆经过批判胡适与反右,将之完全镇压下去。海峡对岸的台湾对之也阳崇实抑,直至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以经济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思潮才再度兴起,并有与新儒家思潮融合趋向。自由主义主张‘文化是一点一滴造成的”(胡适《<文史)的引导》,见《大公报》,1946),“我们还应该向国民思想上做一番功夫,然后可以谈政治的改革”(胡适《一百年的回顾》见《努力周报》1。这种渐进的社会改良式的有序改革路径。与我国目前的改革战略倒是十分贴合。具有借鉴意义的。  

 历时百年的文化重建至今未能完成,但百年文化重建中还是有着骄人的业绩的。如白话文的普及,大众识字率的普及,民族主义精神的高场,科学与民主价值理念的再度肯定,等等。这都为新世纪中国文化重建创造了条件。回眸百年,其中有些经验是值得注意的:

    一、文化重建必须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新文化运动直至30年代的大论战,四十年代的文化大收获都与当时政府既疲于应对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又因标榜民主政治,对文化争鸣采取较为宽客的态度分不开。反之极左路线一言堂时代。中国文化发展陷入‘‘万马齐暗究可哀”的死寂状态。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热。亦是政府采取改革开放的宽容文化政策所致。可见在一爪‘‘后发次生型”社会中,政府之正确的文化导向对于文化重建的重大意义。 

  二、文化重建必须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文化重建的根本方针还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这一政治上的开放,有赖于经济上的开放。经济上的多元与繁荣,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多元与繁荣。正如中国90年代自由主义思潮的还魂,借助于经济自由主义复苏一样,中国文化的重建必须与经济上的复兴同步,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