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前黔西南地区思想文化教育的转变及(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杜厚权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前,就贵州而言,在维新思想的传播和维新团体的建立方面,黔西南地区是开风气之先的,论辛亥革命前黔西南地区思想文化教育的转变

辛亥革命后,黔西南地区的新式教育又有长足的发展。一是数量大增。如兴仁一县的小学从民国前的3所增到民国10年的13所;安龙达到19所;普安由4所增到18所。其次是职业教育和女子学校的开办。如兴仁在民国2年和8年新办了进修支子小学和巴林女子初等小学,民国6年新办蚕桑讲习所;安龙在民国2年创办两等女子学校、师范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兴义在原来简易师范学堂的基础上,于民国8年开办了兴义师范学校,民国7年和8年,分别创办了蚕桑小学和瓷业学校。总之,辛亥后十年间,是黔西南地区教育发展的高峰之一。可见,辛亥革命又反过来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辛亥革命中,黔西南地区涌现的新思想者在参加组建革命团体和领导革命斗争等方面,都曾有卓越的贡献。 如前所述,还在1907年全省性的革命组织自治学社建立之前,贞丰就建立了除贵阳科学会和历史研究会之外的惟一一个地方性革命组织“同济公”,它也是贵州惟一一个在兴中会指导下建立的革命团体,“同济公”对当地青年,特别是原“仁学会”成员的影响是巨大的,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后来参加了自治学社或同盟会,并成为辛亥革命时期贵州和黔西南区的革命骨干。自治学社成立时即有张鸿藻、钟振玉、钟振声(后为枢密院顾问、北伐行营总参赞)、胡刚、饶毅、孔陶安、彭考臣、彭显臣(黔西南安南分社创建者)等人参与。而1913年广州中华革命军的卫戍司令、先锋司令就是贞丰籍仁学会成员伊哲卿和孔陶安;辛亥革命中盘江八属民军统领是该组织的彭考臣。  

 辛亥革命时期,黔西南人士张鸿藻、王宪章、胡刚等人的表现尤为突出。 

  张鸿藻,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贵州法政学堂教员,1907年与其学生张百麟及胡刚等创建贵州自治学社,并被举为首任社长。1908年,为扩大革命影响,他又和黄泽霖、同乡钟振玉等创办《西南日报》、《自治学社杂志》。1911年与蒙养正、许可权等在安龙组织自治学社兴义分社,该社通过胡刚号总社联系,并积极发展成员,积蓄力量,为革命作了充分准备,后来兴义府的反正就是在其领导下实现的。  

 王宪章,安龙人(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近代词典》误为遵义人),早年入兴义府中学堂,后人省师范学堂、巡警学堂,曾加入科学会,为骨干成员。1906年参与组织该会领导的起义,因泄密而逃往湖北,入新军三十标,与王文锦等革命志士组织“将校团”,任团长。1911年率该团全体成员加入“文学社”,为副社长。5月,文学社与“共进会”合并,拟于10月11日起义,建立指挥部,蒋诩武为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王宪章为副总指挥,领新军光复汉阳。后参与孙文领导的“二次革命”,被委为“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时人誉之为“黄兴第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