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前黔西南地区思想文化教育的转变及(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杜厚权 查看:
改制后的新式学堂,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旧式书院的教学宗旨、内容、方式,除按《癸卯学制》开设新式学科课程外,在地方绅士和外籍人士捐助下,还大量购进新式图书、标本、仪器、实验药品,完善教学设施。如贞丰学校得谭珍捐助,兴义则有刘统之捐助,其中图表仪器系从日本购进;安龙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捐赠。
黔西南地区新式学堂因师资雄厚,图书种类多、设备齐全,其教学质量较高,故而在全省及邻省均有名气。如1905年兴义高等小学堂毕业生由堂长徐天叙率领到贵阳报考通省公立中学堂时,王文华等13名学生全部录取并囊括前13名,曾震动贵州学界,而“邻省慕乐来县求学者甚多”。再如贞丰学堂因学生成绩优秀,1909年贵州提督学政视察后,谭子鱼得记功,孟润芳被授“士女之师”。这揽新式学堂培养的学生,大多走出黔西南,到省城专业学堂、高等中学堂或省外、国外进一步深造。
在兴游学方面,全省最先提议派遣留学生的是兴义县的马桢和刘官礼(参见光绪三十一年七月林绍年《选派留学生出洋折》。《贵州通志·学校志》卷六)。早在巡抚林绍年1905年奏请派留学生之前,黔西南地区就派遣了王伯群、谭子鱼、钟振声等赴日留学。在数量上,兴义县“留学生之多,声誉之隆,甲于全省”。辛亥革命前,黔西南地区留日学生除上述诸人外,还有傅良弼、张鸿藻、刘显治(1905年全省两名自费者之一)、刘若遗、保衡(省讲武堂选派),赵显彬、李培先、窦景祥、赵显国、刘冶民、刘敬民、刘刚吾、李培藩、何应钦、李毓华(后二人是陆军部选送)等三十来人。
黔西南地区辛亥前在新式教育和兴游学方面取得如此显著成效,是地方当局和士绅努力的结果。如辛亥革命兴仁仅有的又新、修齐、弘毅三所学堂,分别由士绅熊轼、王元藩、白仁斋等人创办;贞丰高等小学堂就是士绅谭珍捐银二千三百两作为开办经费;女子学堂由孟润芳捐银七百两开办。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兴义绅士刘官礼在废科举后,顺应时代潮流,除前述高薪聘请贵州教育界名流到兴义任教,购置教学设备、图书完善教学设施外,他还不顾年迈体衰,为推行新学,身体力行。他曾亲任中一初等小学堂监督。当顽固派传播“读洋书,信洋教,灭祖宗”等谣言,反对办新学,而儿童家长听信谣言,不送孩子上学时,刘官礼亲自到儿童家里做工作,并用自己的轿子接学生上学,给学生换新装,购学习用品,发奖银、奖品,宣传读“洋书”的好处。经过刘官礼耐心细致和深入的工作,兴义的新式教育才走在全省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