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风尚的急剧变化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胡大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前后,论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风尚的急剧变化,
   

     辛亥革命前后由于民主思潮的传播,社会急剧动荡,影响到社会风尚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武昌起义后,新旧思想的斗争十分剧烈,直接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当时由于帝制被倾覆,共和奠基初建,民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些改革社会风尚的法令,使人们在政治思想上获得了一次人解放。一股改革不适应民主共和制度的旧习俗的潮流,蔚然兴起。它表现在:“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困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人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城镇中受过新式教育或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比较深的人群问,但它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显示出新旧变革的迅猛。它不仅猛烈地冲击着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也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形成了一股新的社会风尚,对后肚的影响也十分巨人。 

  一、社会风尚显著变化的几个方面  

(1)发辫被剪除。清代男子削发留辫,是满人强逼汉人接受其统治的一种方式,曾被外围人蔑称为“豚尾”,视为屈辱的标志。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就有自动剪去发辫之事;起义后,革命政权发布了剪发通令,群众纷起响应。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来庆祝的。“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箅时髦”,留发辫者“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圈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2)服饰多样化。服饰体现人的仪容、身份、风度与情趣。在旧中国,统治阶级颁布礼制,形成君臣士庶“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苟子:《王制》)的规范。清王朝被推翻后,那种显等级示尊卑的服饰,被多式多样的款式所替代。式样有:“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刨色彩是“洋洋洒洒,陆离光怪,如入五都之市,令人目不暇给”固苏州的女学生高擎绸伞足踏革履。南京的妇女衣服,好时髦者,每追踪上海式样,或有模仿北京官僚自称阔老者,或有步尘俳优,务趋时髦者。广东女子服装“日变古怪”,“其始不过私娼荡妇所为,继则女学生亦纷纷效法。”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围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的情况。  

(3)革除缠足等恶习。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人,以后生F的女儿,一概不裹脚。在苏州、上海一带妇女穿耳、傅粉也不再时兴,在社会上逐渐对“涂朱傅粉穿耳缠足之习”,“视为怪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