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南与《王家营志》(4)
辛亥革命网 2012-05-3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初,震南年二十四,馆其乡先辈徐庶侯大令家。大令藏方志累数百卷,震南以暇稍治其书,而有以识其利病。尝论之曰:“方志者,地理之书也。地理以疆域为郛郭,以代有变置,故名实岐互,不能析别疆理以归限断,则全书不足观也。郛郭之内,要端可数,而大归在于征实。征实之事,有古有今,资于古者曰图籍,资于今者曰采获,一有不备,君子其犹有憾。太史公作《史记》,自《世本》、《谍记》乃至《楚汉春秋》之属,资于古者也。自郡国计书乃至游陟山川,举所覆所视以备异闻,资于今者也。而夹漈犹以博不足为深恨。今之载笔者,求所资而不得,则骋虚辞以相咿嘎;或则矜重义法,以省括为解。笃而论之,岂有当于征实之谊哉!”已而叹曰:“郡邑志书,官有程期,又缀于众手,其不能以如志亦宜。自明以来多支志,若三吴之汊口临平乌青,淮南之甘棠北湖。断地以求,往往可观。王营,父母之国也,自有明置卫,更三百年而吾宗东徙,又七传而至于吾身,其间建置因革,井里废兴,守望编伍之略,文献礼俗之宜,自他人而观之,稊米微尘也。而居是邦者,则为田庐丘垅之所托,吾力犹能网罗放矢,既有责焉,可无述乎?”于是窃取陈编,自明已下五百有余岁之官书野记百家杂语,悉覈其同异而整齐之。时代差近,闻见可接,则有友生耆老究悉故事者举以相诒。故久而益多,经始之岁,每有草稿,必闻于大令。大令善其所为,谓当卒成之。书成于民国二十年之冬,纂言记事,以二十年夏为断。二十二年冬,以授梓人,又少附益焉。总其要略,为目十有三:曰“建置”,曰“河渠”,曰“军政”,曰“警卫”,曰“职业”,曰“交通”,曰“礼俗”,曰“宗教”,曰“学校”,曰“人物”,曰“古迹”,曰“杂记”,而“叙传”终焉,凡六卷。张震南曰:吾不敢堕先人之业,吾是以次其行事而述“叙传”。
是时,张煦侯正执教于省立扬州中学,为方便自己的校对修改,该书稿交由扬州胜业印刷社承印。《王家营志》问世以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称“其书立限精严,择言雅粹,浸浸入古”,是一部良志,和同类型志书相比,足以媲美于率先成书的《南浔镇志》、《乌镇志》等名志。和同地域志书相比,则大可与鲁一同编撰的咸丰《清河县志》、吴昆田总纂的光绪丙子《清河县志》、范冕总纂的续纂《清河县志》并传不朽。特别是鲁撰《县志》,被梁启超先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列举为名志,从当今一般读者的认同度来看,《王家营志》实不逊色于鲁《志》。
《王家营志》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立例科学,结体严谨,篇目简明扼要,地方特色彰显。乡镇小志,与县志不尽相同,若按县志篇目推求,则“胶而难通”。《王家营志》斟酌取舍,不设“民赋”、“贡举”,将县志中的“秩官”分入“军警”,“艺文”附见“文物”。也有在县志仅为子目,而在本书中则升格处理,特立专门。该志除私修志书都设立的“叙传”外,只有12个分目,而作升格处理的就有5个分目,占全志几近一半。若以篇幅和子目数论之,则过半矣。因为作者撰写《王家营志》时,社会动乱,匪盗横行,故设“警卫”分目,以“示乡治之本原”;王家营作为古老的水陆交通枢纽,自黄河北徙,险要顿失,津浦路通,陆行经临者亦骤感寥落,故特设“职业”、“交通”二分目,“著民生之惨舒”;民国年间,推行民主,倡导科学,移风易俗,务在良因陋革,故设“礼俗”、“宗教”二分目,以“见方隅之习尚”。作者认为,这些都是应当详记、以资考镜的重要内容。从当今的社会发展来看,治安、就业、交通、民风之勤惰与开放保守等,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依然是至关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可见作者眼光之深远,识见之卓越。《王家营志》中的“建置”、“河渠”、“军政”、“学校”、“人物”、“古迹”、“杂记”7个分目,则仿县志体例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