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南与《王家营志》(2)
辛亥革命网 2012-05-3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抗日战争爆发后,扬州沦陷之际,他赋闲回淮,移居洪泽湖畔、天然引河之滨的张氏客庄避难,以“唐风庐”名其居,以明其与日伪不两立之志。其间,欣然接受淮泗县抗日民主政府之聘,到淮泗中学任教,并担任淮泗县参议会参议员,积极为抗日民主政府建言献策。民国37年(1948)起,先后任教于徐州江苏学院、上海震旦大学、芜湖赭山师院。1953年受聘于合肥师范学院,任现代汉语教授和中文系函授教研室主任。此间,先后被选为芜湖市政协委员、合肥市人大代表,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8年含冤去世,藏书和手稿也损失殆尽。而今,冤屈是平反了,但要收拾零落了的篇章却是难得。比如为知者所关注的《秦典》,这是张煦侯若干年来从事研讨和编写的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著作,生前没有完成,如今可见的只有其《通论篇》三、四百字手稿,此外则莫知所终。再如《秋怀室札记》,有好几十本,大约是从1922年起,绵延几十年的读书笔记,遗蝇头小楷书于一般大小、竖行线装本上的耕耘劳绩,如今是一本也没有了。张煦侯执教50年,桃李满天下。在学术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国史通略》、《通志总序笺》、《中等学校应用文》等专著出版后,畅销多年,尤以《通鉴学》深得史学界推崇。该书自民国35年以来,多次再版,曾被选送到莫斯科国际图书馆博览会展出。此外还著有《淮阴风土记》、《王家营志》、《成语四论》、《修辞的基本功举要》、《四史读记》、《先秦两汉文论》、《清政十论》、《秋怀室札记》、《淝边谈屑》等,以及诗词数百首。还有发表于《东方杂志》、《甲周刊》、《国文月刊》等处的文章,如《万季野与明史》等篇,现在都是很难找到。这些都为张煦侯先生早年名望所系。倾心欧苏,一手摇曳多姿的散文,于其著作中还不难一睹风采,可是单篇散文,现在是一篇不见了。《通鉴学》是其历史专著,于抗日战争期间失业居家生活中成书问世,1946年又于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全国解放后,香港、台湾两地各有多次出版。1982年,安徽人民出版社付印出书,两年来已印行三版,幸为文史界所重视。
张煦侯少负才名,在学生时代便成为出类拔萃的诗文高手,誉满庠序。然而,他对于“私智致浮誉”,一直保持清醒头脑,为防止自己被虚誉所“鸩毒”,堕入他所鄙薄的“诡儒”之列,他戒勉自己,如饥似渴地博览深研,潜学质疑。29岁时名所居为“尊疑室”,日以札记自课,故学殖日富,甫过而立之年,即俨然成为有口皆碑的一方饱学之士。用他自己谦虚的说法:“自图史、音切、诸子书、文章义法、中西治化、生计之学,皆见其粗。”且有志于著书立说,列出了十多种著述的写作提纲。尤嗜于史学,32岁时著成《国史通略》上下卷,纲举目张,统古摄今,凡“有系夫政之平陂、民之舒戚者”,择其要而书之,是一部精粹的国史普及性读物。
《王家营志》一书是张煦侯同时期撰著的多种著作中的一种。他萌生撰著《王家营志》的念头时才二十四五岁,当时,他在徐庶侯家担任塾师,得浏览、研读徐家所藏方志数百卷,从而对于方志的作用、方志的体例、方志的编纂、良志的标准等,有了系统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对于官修的府志、县志,他认为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官有程期,又缀于众手,其不能以如志亦宜。”个人编修地方志书,就可以避免这些制约,充分发挥个人的德、才、识,编写出高质量的志书。“王营,父母之国也。自有明置卫,更三百年而吾宗东徙,又七传而至于吾身,其间建置因革,井里废兴,守望编伍之略,文献礼俗之宜,自他人而观之,稊米微尘也。而居是邦者,则为田庐丘垅之所托,吾力犹能网罗放矢,既有责焉,可无述乎?”遂决定以个人之力,为家乡王家营编写一部《王家营志》。于是,他处处留心典籍,搜罗陈编,“自明已下五百有余岁之官书野记百家杂语,悉核其同异而整齐之。”同时,他利用授课之余,特别是寒假暑假,走街串巷,或访问故老耆旧,收集遗闻逸事;或实地考察,相度形势,辨识陵替;或潜身古渡废驿、庙宇寺观,摹碑录文。如此积累数年,遂着手撰著,每草成一卷,必请徐庶侯先生为第一读者,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在徐老先生的赞许鼓励下,他终于以较快的速度完成全书的撰写任务。书成稿于民国20年(1931)冬天,纂言记事,以当年夏为断。到22年冬交付印刷时,又对原稿的个别地方作了修改和资料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