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香池与《(民国)顺宁县志初稿》(3)

辛亥革命网 2012-04-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云南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杨香池,是有名的开明人士。由于他“邃于学,长于诗,留心掌故,富新旧知识。”著述极富,尤以《墙头声》、《偷

  第六辑《短篇小说》。共收录了他《哑巴阿一》《哀鸿流血记》《泪雨》《余青天》《唉……可怜……》《半明》 《金蛙》《也有今日》《夫妻两个一夕话》《吴三大王》《问神》十一篇短小说。第一篇为励志类。写一个哑巴克服自身缺陷,取得成功。第二篇是一篇悲情小说。写了一家四口因无法生活,而悲惨的自杀死去。无衣无粮,何以卒岁。灶灰和米汤映照出当农村贫民的悲惨生活——哀鸿遍野心在流血。《余青天》讲述在封建礼制下自由恋爱,男主角吕霞声在与女主角豆花小姐幽会时,惨遭一心想攀龙附凤的豆花小姐的哥哥杀害。被余青天巧妙破案。《唉……可怜……》讲述当局穷兵黩武,到处抓丁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读来就象读杜甫的《石壕吏》。《金蛙》是一则民间故事。讲述了姚知县为了解决泗水为患。想出一个有金鸭子、金蛙的妙计,附近村民为了挖到宝物,而挖深了泗水河,解决了水患。现在泗水干沟以变成宽阔的滇红大道,历史上的水患已彻底解决。《夫妻两个一夕话》这篇小说,讲述了已经有孙子的两夫妻,因为同时和儿媳妇生了孩子,妻子觉得害羞,就和丈夫抗议不在亲热。一个要过解放的新生活,一个要爱情而展开讨论。读来令忍忍俊不禁。这十一篇小说是迄今为止我们可以读到的最早小说。也是杨香老新旧学不废的具体表现。

  第七辑为《秋窗梦醒录》。也是一些逸闻趣事。古实行很强。笔法则是《聊斋志异》的笔法。完全应按小说来读。如其中的《十年旧话》,就是依一个亲身经历者,讲述辛亥鼎革,顺宁时局的真相。并非人云亦云。当然集中大部分篇章已收录在《顺宁县志初稿》。很多故事至今都是邑人口口相授。足见流传之广。有的可以资史。如《阿罗王》一文。一九三一年云南造受瘟疫。我县也染的一些情况。《龚尚书轶事》。写了龚彝早年事母至孝的事。《赵又新与顾品珍》。将赵与顾的品行写的栩栩如生。又如《凤山茶》一文:“滇中之茶,昔以普洱著名,近则顺宁所产亦不亚于普洱。而凤山之芽茶尤佳,尖细如毛,芽白如雪,蒸制成小砖块形式,长不满尺,外裹以纸,泡饮之,其色青绿可爱,其味清香可口。每岁仅出百余担,故运至远方销售者多顺境所产之茶,而真正之凤山细尖白芽,殊不易得。以其产量少而价亦昂。”该篇可谓文中的另类。真实的介绍了凤山茶的特性。

  第八辑《偷闲庐诗稿》。是该书压轴。开头我就介绍了张问德赞他“长于诗”。因为他的诗很有士大夫情调,温文蕴籍,中正平和。体现了诗的最高境界“韵”字。这种功底也体现在其他七辑文章中。有了这个指导思想,他的文章读起来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种文风并不脱离现实。他的第二首诗就是“感时”。以“千年祖国惊刀俎,百兆生民听马牛。”来表现一九一五年动荡时代的忧虑。最后的六首诗都与抗日战争有关。如“沪苏陷后闻者多垂首丧气诗以晓之”号召:“力求团结杀前强敌,另觅国家新径途。”这样才能:“千危万难求生路,胜利后来必我师。”“豫晋民军蜂起歼敌甚多喜而成诗”“抗战七七二周年志感”,都是将自己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连在一起的士大夫情怀。所以他一九三一年就与同仁们发起顺宁抗日救国会:“强权世界无公理,激愤人心抗日谋。更喜边民多血性,相期携手赋同仇。”

  他闲暇之余,足迹踏遍家乡的山山水水,写下了大量歌颂家乡山水的佳作。如“盘陀石消夏”“游明王室”“远足象塘寺即景”“晓渡沧江”“重游云岩寺”“九龙山题壁”“灵应山晓望”等等。

  而“小航由京来书问讯诗以奉答”一诗则体现了他与著名翻译家罗稷南的深厚情谊。“训诸生放足”“哀缠足”则体现了他开明的形象。“偷闲庐杂感”这组七律,是他夫子自道。这组诗一共十三首。表达了他郁郁不得志,面对黑暗的现实清高自守的心情。一唱三叹,跌宕起伏。

  《偷闲庐诗话》是杨香池一部以述诗而记存史料的专著。

  1、自述篇:“余自幼酷嗜金咏,然自觉性情放荡,绝少精纯之作。惟于古今名人佳什,见则爱若琪璧,辄熟诵之。诵之者再,复手录之。二十年来愈积愈多,书窗无事,乃检取惬心者,附以所见,编为诗话。正所谓未能调羹,略知辨味。若欲以此语于著作之林,则吾岂敢。”

  “余近有伤时七言律句五首,已录入诗稿四首,余一首因首尾欠佳,故删之。然颈腹两联,语颇沈痛,删去殊觉可惜。其诗云:“大地连年哭战伐,千家万邑呼灾荒。民生危殆同虚症,宦海升沈类戏场。”虽祗此寥寥二十八字,而近年国家纷乱,社会危困之情形,已可慨见矣。”

  “或谓和诗最难。余谓和诗不难,稍习诗者皆易为之。惟和诗多不足重。以其和人之诗,每每不能如我之意,必牵强引就,以致天性丧失。此古人所以多鄙弃之而不为耳。”

  “诗写一己之情感易,写人人所同之情感难。余旧作有句云:“静中得句多如意,愁裹观书少会心。”又:“文章古老神堪味,言语重烦人厌间。”未识能博得人人所同之情感否。”

  “余之诗话,虽乏高深见解、精当评语,然收选之诗,则未敢越其前举四者之范围。保山令鲍厦先生雅擅文学,尤工于诗,著有《静悟轩诗草》。录其《有感》云:“行纵无定野云忙,老我边城两鬓霜。访友难忘风雨夜,浮家长在水云乡。违心富贵如朝露,回首楼台近夕阳。五十年来身世感,不堪挥泪问苍苍。”按《顺甯府志》载,先生字了恭,安徽歙县人。清咸丰辛西,适解保山任,路阻不能归。永昌为回匪陷后,贼强浼以事,坚决不屈。流寓云州,邑人多受学焉。先生为觉生侍郎仲子,陷于离乱中者十余年。虽诗酒自遣,强哭为笑,抑亦可悲也已。同治癸酉,乱定,始旋皖,诗多散失无存。”

  民国六年,予与郑嗣侨、杨午亭组织一诗文讨论社,社友为李衢仙、杨桂五、杨友鹤、龚子云、计小泉、陈上之、蔡镜堂、施为善、王济川。每星期讨论一次,集有诗文一厚册,其中以诗为尤多。三年前,宗佑民、赵子仁、王介三诸君,复组织《文艺月刊》社,推余主稿。幸得嗣侨、镜泉、佑民、润之、子仁、子愚、树民相助编理,尚能如期出版。将刊发第八期,因印费支绌,遂停止。犹忆社中人亦多能诗者,他日有暇,当搜集前后两社社友之诗,合而刊之,以志翰墨之缘。

  “吾乡四围皆山,每当春草怒发之时,牧童多燃薪野宿。远望之,则火光明朗如星,散落满山。且山高树多,月夜偶行山径,四望则黑影沉沉,惟觉月色随路线而光明耳。余友郑伯侨暮行锡铅道中,“牧童宿野燃星火,小贩赶场待月光”七言一联,及“月光随路白,野火连山红”五言一联,皆写实也,非亲历其境者不能领会其妙。”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