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香池与《(民国)顺宁县志初稿》

辛亥革命网 2012-04-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云南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杨香池,是有名的开明人士。由于他“邃于学,长于诗,留心掌故,富新旧知识。”著述极富,尤以《墙头声》、《偷
 

  云南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杨香池,是有名的开明人士。由于他“邃于学,长于诗,留心掌故,富新旧知识。”著述极富,尤以《墙头声》、《偷闲庐诗话》等史作最为著称。并独纂《(民国)顺宁县志初稿》。

  杨香池(1893—1964)原名森,以字行。是云南顺宁(今凤庆)城人。清光绪十九年出生于凤城文明街。其父杨金石为清光绪乙酉(1885年)科拔贡,善诗文书法。所以杨香池幼承庭训,加之天资聪颖,在文学艺术上显示出其过人之处。一生著述很多。著有:《偷闲录集言》《偷闲庐诗话》《偷闲庐敝帚集》《志余随笔》《偷闲庐文集》《偷闲庐诗集》《香池信稿》《溟南异闻》《秋窗梦醒录》《短篇小说》《偷闲庐联话》等十余种。由他主持编写的《顺宁县志初稿》仅一年就编成。当时顺宁县长张问德称赞他为:“香池邃于学,长于诗,留心掌故,富新旧知识。然非余莫能致,一时庆得人。”。因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受到人们的尊敬。远征军第二军驻顺宁时,军长王凌云十分敬重杨香老。经常登门拜访。向他请教诗道。县志中收录了好几首王凌云以“步香池师韵”为题的诗作。几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还能回忆起:每当晚饭后,王凌云戎装健步到杨香老处拜访。他的马弁总是远远的牵着马跟着。腾冲李耕源先生敬重他的学问人品,题写了“蒲门佳士”匾送他。建国后,以开明人士的身份积极参政议政,并被选为副县长。他还将顺宁改为今天的凤庆。还被省文史馆聘为馆员。1964年去世。享年71岁。

  杨香池的《墙头声》自1941年出版,影响很大。云南顺宁县人论及民国以来县域才子,邑人人必称杨香池,书必称《墙头声》。杨香池自序中写道:“然何以言《墙头声》?盖与生平立言本乎中道,既不甘作井蛙以测天,亦不敢坐飞机而高谈。甚喜在不高不低之墙头上乱嚼。是正有合于中庸之道矣。”。这也是阐明了他的文学观。再当时激进的风潮下,他的这种文学观在这种氛围中是极其理性的。他一面积极整理国故,一面积极学习新思想。最后融会贯通,卓然成家。

  是书为线装竖排版。由荣宝沣题写书名。全书八分辑。分别收录了杨香池所著《杂录》《燕居漫录》《溟南异闻》《偷闲庐觉语》《偷闲庐联话》《短篇小说》《秋窗梦醒录》《偷闲庐诗稿》几部著作。

  第一辑“杂录”。收录甚广。含文学杂谈、体育、日记。文学杂谈包含甚多:文学思想、卷首语、谈虎(谜语)、笑话、鼓词。他的文学指导思想是:“要谋改革文学,先要新旧融洽。大家合起力来,把新旧的弊病,切实革除。”他认为旧文学家受了科举制的余毒,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新文学家拾得中西名家的余唾,记上几个新名词主观武断。所以新旧交恶,各划鸿沟,使人茫无所从。提倡要从思想入手,改革方法。达到建筑起一个坚固美善文化之宫的目的。新旧交锋,从他的“谈虎”一文中亦可见一斑。在新春射虎(猜谜)时,他写道:“新春无事,与友人组织一灯虎社,轮流值课。每至夜间,灯火辉煌,围绕参观者,约数百人。某夜,适于值课,有中学生数人在旁冷讥热嘲,意以多经史题材,不合其口味也。余随即出十数条。……贴出后,计仅揭去“天火”及“人尽知其达理”两条。余则谜面稍深,且限于格式,故无有猜中者。噫!古学之不可废弃,于此亦可概见亦。”当年的灯虎活动何其热闹。学生们还大胆的提出反对意见,师生关系何其平等。他的感慨说明新旧交锋激烈。

  他与朋友组织了文艺研究社,还办了一本《文艺月刊》。这一本书共出了六期。他写了五期卷首语。在当时,又办研究社,又发月刊,这在地方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对地方文艺有很大推动。紧接着不到一个月,接着又办了《教育月刊》。白塔镇(顺宁县城所在地。)也办了一本《白塔季刊》。从第二期开始,这本刊物影响大了起来,外来的投稿太多,刊物上大部分登载外地作者的作品。在这五期卷首语中,杨香老都有论述。这五篇卷首语也是五篇极佳的文学评论。

  而在谈谈踢毽子一篇中,他列举了十四种踢毽子的姿势。分别为:平脚、尖子、怀中抱月、膝上栽花、兔衔灵芝、魁星点斗、金鸡独立、黄莺展翅、弥勒挺肚、金丝裹莲、卧虎伸腰、将军跨马、铁头撞钟、猿猴摘桃。并详细介绍了每种姿势的具体踢法。这中体育活动,活动筋骨,在运动时,须姿势灵活、手眼敏捷,锻炼了人全身的协调性。是极有推广价值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