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楹联乃是革命历史风云录(6)
辛亥革命网 2011-11-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陈子博于1919年即与谢觉哉、蔡畅等一道参加新民学会,1920年10月,毛泽东在长沙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陈被选为执委,1921年10月10日,任中共湖南支部委员。1922年8月因组织罢工,为躲避大搜捕,而藏入大粪池,终因大粪中毒而牺牲。毛泽东撰挽联云:“出师未捷身先死;出使英雄泪满襟。”将陈氏的业绩,与诸葛亮的业绩对照,表达对陈子博的哀悼与缅怀。
共产党员王尔琢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4月承受朱德陈毅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同年8月25日,被叛徒杀害。毛泽东《挽王尔琢联》云:“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充满同志情,革命情,感人肺腑。平江起义的领导人之一黄公略(1898—1931),1930年任红六军军长,1931年9月,在江西吉安东固与敌人作战,不幸被敌机扫射中弹而牺牲。毛泽东挽黄公略联云:“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颂扬黄公略的功绩和光辉的英雄形象。
1939年6月,湖南“平江惨案”发生后,毛泽东给牺牲烈士的挽联:“日寇凭凌,国难方殷,枪口应当向外;吾人主战,民气可用,意志必须集中。”
1939年7月21日,杨裕民病逝于山西屯留。毛泽东挽联云:“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对杨裕生的高度评价。
1939年7月5日,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病逝。毛泽东送挽联云:“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德通玄超往古;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悼念郭朝沛与赞扬郭沫若两相结合,实有一举两得之妙。
同时,毛泽东还写一副悼念冀东抗日英雄杨十三的挽联:“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张浩(1897—1942),原名林育英,字祚培,又名林仲丹。湖北黄冈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共产主义战士,1942年3月6日病逝于延安。毛泽东挽张浩联:“忠心为国;虽死犹生。”对他一生业绩的高度概括与颂扬。
蔡畅的母亲葛健豪(1865—1943),年近半百,参加革命,1943年病逝,典型的革命母亲形象。人老心不老,老当益壮。毛泽东挽联题:“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对其革命精神的赞颂。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以86岁高龄离开人世间。1944年4月10日,延安举行千人追悼会。毛泽东送挽联云:“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表现了无限崇敬与高度的评价,及深厚同志情感。
彭雪枫是河南镇平人,红军时期曾任师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1944年9月,在河南夏邑与日伪军作战不幸牺牲。194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了彭雪枫追悼会。毛泽东送挽联:“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垂,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河山,为中华民族追悼英雄。”高度地赞扬了烈士的丰功伟绩,表达了悲愤之情。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博古、叶挺、邓发同志,还有黄齐生老先生等一行13人,在回延安的途中,不幸飞机在山西兴县黒茶山失事。13人同机遇难,噩耗传来,全国震惊,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题联挽“四八”烈士:“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在高度评价了“四八”烈士的革命斗争精神的同时,表达了必胜信心,定要夺取全国胜利,以告慰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