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楹联乃是革命历史风云录(2)
辛亥革命网 2011-11-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天心阁推出的“风雨古阁·旧事难忘”——毛泽东与天心阁的故事图片展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关注,尤以毛泽东在天心阁戏改对联的故事著称。
上世纪一零年代,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热爱户外活动的毛泽东经常在节假日邀同学到天心阁、岳麓山、橘子洲等处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沐浴。当时,从湖南第一师范所在的妙高峰有一条小路通往天心阁,也就是后来的天心游路。毛泽东经常独自一人从这条山路来到天心阁,躲进僻静的瓮城内读书学习沉思。
有一天,毛泽东和好友蔡和森来到天心阁,畅谈理想抱负和对天下时事政治形势的看法。边走边聊之间,两人的情绪都不约而同地激动起来,毛泽东提议说:“民间有一副天心阁与橘子洲的对联,下联是‘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我们来对一个新上联。”蔡和森略有所思,想起曾经游岳麓山的情景:观音阁一个和尚在六朝松旁舞剑,动作敏捷矫健,虎步生风,恰遇空中轻风阵阵,松枝随之摇摆。蔡和森灵机一动,说出上联:“岳麓松,松伴僧,僧舞松也舞”,毛泽东听罢大说一声:“好!”随即,毛泽东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要改一个字,把‘也’字改成‘同’字,就完全符合格律了。”
阁上名联激励伟人。天心阁有清代学者黄兆梅的一副名联,这副对联曾经成为激励青年毛泽东奋发的催化剂。在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勤奋好学且天赋不凡的毛泽东满怀救国救民的理想,如饥似渴地吸取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一度声称要成为一名致力于教育救国的非暴力改良主义者。1915年,袁世凯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在反袁复辟称帝的斗争行动中,毛泽东险遭逮捕,残酷的现实让他对教育救国与改良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情绪一度有些低落。
一天,第一师范训导主任黎锦熙、方唯夏陪同毛泽东来到天心阁,同是湘潭老乡的黎锦熙开导毛泽东说:“润之,你晓得美国第一位总统华盛顿吗?他带领部队苦战了8年,尽管屡遭挫折,但是他依然坚韧不拔,终于赢得了美国的独立。”他指着天心阁上清代学者黄兆梅的名联“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启发毛泽东。听到老师的点拨,毛泽东心情豁然开朗。回到学校后,毛泽东奋笔疾书,写下了“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雪耻,在我学子”。从此,他辗转湖南各地,开始了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等一系列革命社会实践,这锻炼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靠教育、靠改良救不了中国。
这些故事折射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伟大志向和抱负,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格魅力。让人们看到年青毛泽东当年指点江山的历史场景中。
毛泽东主席是诗人,尤擅长楹联,更喜好欣赏楹联。1972年1月10日,他在参加陈毅追悼会上,从为数不少的挽联中,发现一副挽联,立即低声吟诵起来:“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吟罢,倍加赞赏。得知作者为张伯驹,嘱托周恩来总理过问张伯驹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不久,张伯驹便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可谓楹联史上的闪光佳话。
毛泽东的楹联,均为有感而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伟大革命实践。毛泽东早年有一幅《励志自勉联》云:“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在楹联创作上,也是如此,他终生未停楹联创作。这不仅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是气吞山河,成为了历史风云的记录。
(三)毛泽东楹联创作,自幼开始,坚持终生。最早的当是1902年《对邹春培联》:“濯足;修身。”邹春培为其在韶山南岸私塾时的蒙师。邹老师担心学生安全,禁止学生到水塘游泳。因学生违禁而去游泳,便罚学生对对子,脱口出上联为“濯足”,毛泽东便对“修身”;令邹老师暗自赞叹;随又出一题:“牛皮菜”;毛泽东接对曰:“马齿苋”。恰到好处。1910年秋,毛泽东16岁,湘乡的东山书院改成新式高级小学,老师以出对惩罚学生时,提出上联为:“跳跳跳跳下来”;毛泽东率先而对为:“飞飞飞飞上天。”老师联声赞好。1910年下半年,考入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当毛泽东知道萧三有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时,很想借读。萧三规定,无真才实学者不借。要借,萧三要考其才学。出上联:“目旁是贵,瞶眼不会识贵人;”毛泽东从容不迫的对:“门内有才,闭门岂嫩纳才子。”从此,两人成莫逆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