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中国战争影片中的女性形象

辛亥革命网 2011-10-06 00:00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吕益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战争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成为凝结民族气质、传达深沉之美与人性深度的代言。她们所具有的意志和精神,也鲜明地反映了文本叙事所指向的

  战争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成为凝结民族气质、传达深沉之美与人性深度的代言。她们所具有的意志和精神,也鲜明地反映了文本叙事所指向的时代特点、民族风韵。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战争影片,鲜明地呈现着时代所赋予的文化载体特征以及与战争相关联的艺术表达的审美特质。其中的女性形象,在个性色彩、审美内涵上,与新中国“十七年”战争影片相比,呈现出更为开阔与丰富多彩的样态。那些被成功塑造的女性往往构成文本叙事中的亮点,使战争影片叙事获得更为广博的人文意蕴。



  承载家庭情境 传达民族美德


  家庭人伦向来是中华民族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体现。在中国电影叙事传统中,家庭无疑是一个“积极/常量”性的有效组织单位,“家/国同构”叙事法则所带来的叙事艺术的内在规律,指向中国受众深层的审美心理积淀。女性形象在家庭关系中所对应的角色功能往往是道德化身,是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家庭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体现,甚至一位女性就是一个“家”的代言与象征,中国女性形象在家庭关系叙事中往往闪现出特殊的艺术光彩——这是和中华女性传统美德所赋予人物形象内在的品质及曲折命运中的情感张力是息息相关的。

  在新中国战争影片中,同样经常设置“家庭”来结构人物关系,折射战争进程,容纳战争想象,辐射战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而这其中,女性形象同样体现出特殊的与战争相关联的角色功能与角色质感。“十七年”战争影片中的女性,一般不会以家庭为生活重心,她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革命中的成长,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战斗情境、革命熔炉般的部队大家庭,才是她们闪现身影的主场景。历经革命硝烟与战火洗礼,女性才能获得拯救与阶级的解放,才能赢得崭新的生命天空。传统家庭生活中女性传统美德的贤惠与付出不是文本所要表述的重点。比如最具“家庭代言”典型性的“母亲形象”,决不仅仅单纯是提供家庭温暖的慈母,而往往在“审母情境”中承担特殊的叙事功能。由于白发苍苍的母亲形象所具有的“人民性”,她们往往成为深明大义、显示民族气节与风范的人民形象的代言。可以说,“十七年”战争影片中的女性所代言的国/族形象,更多以象喻的手法,指向时代特征所突出的阶级性、民族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