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4)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答振益 查看:
3.化解回汉隔阂,促进民族团结。由于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致使回汉民族间的隔阂一直较深。国民党反劫统治确立后,继承了历代反动统治者的衣钵,致使回汉矛盾有增无减。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加强了对回族伊斯兰文化的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了回族教育的发展和回民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增强。回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参与了民国时期所有重大活动,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使民国时期社会贤达和各界知名人士,对回族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振兴回族的活动,给予了同情和有力的支持。这一切为化解回汉隔阂,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条件。1938年3月,筹建中的中国回民救国协会,派出了以王月波为团长的甘宁青救国宣传团,肩负起宣传抗战和民族团结的使命,前往西北地区进行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回族同胞已不愿再回昧过去回汉仇杀的惨痛了。……讲到这些惨苦的教训时,回汉两族老头子相抱痛哭”。]当宣传团回到武汉后,《新华日报>称“他们带回了我中华民族亲密团结的福音”。
4.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人才。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提高了回民素质,培养造就了一批人才。如:王静斋、哈德成、达浦生、马松亭四大著名阿訇,毕身致力于阿拉伯文教学和伊斯兰教教义的研究,取得了卓著的成绩,成为国内外颇具影响的人物。他佃还在兴办公益事业,维护国家和回族人民的合法权益,沟通中外穆斯林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沙善余、伍特公、赵振武、金吉堂、马以愚、傅统先、马坚、纳忠等学术文化人士,对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白寿彝先生,作为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研究的开拓者更是功不可没。不仅如此,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人才,不少人建国后为新中国民族宗教事务活动的开展,回族伊斯兰教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综上所述,清末兴起的近代回族文化运动,在辛亥革命的影响推动下,在孙中山的号召和激励下,民国时期获得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它推动了回族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了回族人民的觉醒,提高了回族整体素质。但由于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它也存在着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甚至是严重的问题,因而不可能实现其救国、救教、振兴回族的目的。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才能实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使回族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