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答振益 查看:
民国时期,回族人民为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在组建社团方面尤为积极。临时政府一成立,南京回民金峙等即向内务部呈请立案,组织“以维持宗教、联合声气为目的,以组织团体不背驰共和为宗旨”,”设学堂、兴实业的回民联合会。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登上临时大总统宝座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颁布了以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言论、著作,游行、集会、结社之自由”。这在长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回族人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1912年7月,王宽于北京发起成立了“联合国内回教人民协赞共和,坚持统一,偕同进化,以期巩固国基,阐发教义为宗旨”的全国性的文化团体中国回教俱进会。该会成立后,在各省、县设立支部、分部,创办《穆声日报》、《穆光》半月刊,成立清真学理译注社,翻译注释伊斯兰教经典,且为普及回族教育,促成西北回族将领倒向共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到1936年其支部、分部已达200多个,成为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和活力的回族社团之一。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北平前门车站时,该会派员前往欢迎。后又以其名义在前门外三里河织云公所召开欢迎大会,会上孙中山号召该会“联络全国回教中人,发其爱国思想,扩充回教势力”。这对回族社团建立无疑又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快速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为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有天津回民联合会、济南回民救国十人团之成立。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北平成立了回民沪案后援会。1932年《南华文艺》发表侮辱回族文章后,北平成立了回民护教团。“七七”事变前后,为开展抗日宣传和抗日救亡活动而成立的社团,更是比比皆是。如西安和陕西昀回民抗日救国会、流亡北平的东北回族学生组织的东北学社、北平回民抗敌守土后援会、四川回民抗敌后援会、包头的西北回民救国会、汉口及西安的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中国回民救国协会、中国回教近东及南洋访问团、中国留埃学生朝觐团……政治类团体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中国回民救国协会。该会1938年5月成立于武汉,目的在于“一面发扬教义,阐明我教立场,以阻丧心病狂者(指回奸)早日觉悟,一面唤起教胞参加抗战工作”。武汉沦陷前迁往重庆,先后更名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中国回教协会。抗战时期该会曾组织61个战地服务团,在前线从事慰问、演出、募捐钱物、救护伤员和抗日宣传等活动。在宣传抗日,组织动员回民支援前线,参军参战;开展国民外交,争取国际社会特别是伊斯兰世界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支持;融洽回汉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教育,提高回民素质;组织回民生产自救,救济受难回胞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民国时期回族创办的文教类团体,自上述中国回教俱进会成立后,各地纷纷效仿,很快遍及全国。主要的有北平的清真学社、穆友社、追求学会、励进学会、回民义务教育协进会,上海的中国回教学会、中圉回民文化协会,南京的中国回教青年会、中国回教青年学会,湖南常德的回教教育辅助会,广西桂林的中国回教文化学会,重庆的回教文化研究会,甘肃兰州的回教劝学所、伊斯兰学友会、宁定县(今广河县)回教教育促进会,青海的回教教育促进会,宁夏的回民教育促进会,新疆的回民文化促进会,成都、济南、西安、广州等地,成立了以健身强体发扬祖国与民族武术为目的的武术会、武术传习所、健身会、国术团等。上述团体多以兴办学校,发展教育,改革宗教,阐扬伊斯兰文化,服务社会,推动回族进步为宗旨。其中以兰州劝学所、中国回教学会在发展回族教育,阐扬伊斯兰文化,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成绩最为显著。此外,各地还创办了一批社会公益及宗教类社团,对维系回族内部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宗教改革、维护合法的宗教信仰起了重要作用。
三 报刊的创办是回族近代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回族知识分子认识到“感人之道,莫善于报章。报章者,传达意识之媒介,改良风教之标准,指示行为之师傅,激发志趣之箴铭,医治病根之药石也。愚者读之,可使进于明;柔者读之,可使进于强;陈者读之,可使即乎新”。为了开民智振国势,丁宝臣于1906年在北京创办了宣侍爱国民主思想,针砭时弊的《正宗爱国报》。1913年宋教仁被暗杀后,该报大量报导各地讨袁新闻,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1914年袁以煽惑军心、暗助党人、希图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丁宝臣杀害。其兄丁竹园“本忧世忧民之苦心,以阐发公理,持论正大,规谏政府“["3为目的,1907年在天津创办《竹园白话报》(后改名《天津竹园报》)。1909-1911年间,刘孟扬于天津创办《民兴报》、《白话晚报》、《白话晨报》。1907-1911年间,张子歧于营口创办《醒时汇报》;在奉天(今沈阳)创办《醒时白话报》(后改名《醒时报》)。清末创办的报纸,多以倡导改革、提倡白话文、唤醒民众为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前创办的杂志,仅有留东清真教育会1908年于日本东京创办的会刊《醒回篇》,力主教育普及、宗教改良。上述报刊的问世,拉开了回族创办报刊的序幕。
民国期间,<临时约法》的颁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回族报刊创办是极大的推动。回族社团的普遍建立,为回族报刊创办带来了机遇。回族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赴阿拉伯世界留学人员的回归,为回族报刊编辑出版提供了人才。爱国、爱教及国民意识的增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拓展了回族报刊昀内容。正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民国时期回族报刊获得了蓬勃发展。
民初至20年代末是回族报刊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创办的回族报刊有30多种,以天津(12种)、北平(6种)、上海(5种)、昆明(4种)居多。其中创办最早和最具影响的有:中国回教俱进会云南支部下属文化机构振学社,于1915年在昆明创办的《清真月报》(出5期);1919年创办的《清真汇报》(仅出l期);1922年出版的《清真旬刊》(出50期,1924年停刊);1929年2月创办的《清真铎报>(多次停刊,1940年复刊后,直至1949年停刊)。1926年中国回教学会于上海创办的学术刊物《中国回教学会月刊》(出10期,1929年复刊后改为季刊,仅出1期);1927年王静斋于天津创办的《伊光》(抗战爆发后社址先后迁往武汉、重庆等地,共出106期,1940年停刊);1929年马福祥、唐柯三等人于北平创办的《月华》,在全国回族报刊中历时最久,学术水平最高,1948年停刊。这一时期回族报刊,大多以发展教育、提倡宗教变革为宗旨。 30至40年代中期,是回族报刊的极盛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盾,激于爱国热情和民族义愤,为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各地回民报刊纷纷创建。据有关资料显示,1931年-1945年间,共创办90种左右,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其中北平13种,南京11种,重庆9种,上海6种,地处边陲地区的青海5种,居于领先地位。是时创建的回族报刊大多以抗日救国为主题。如北平在“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的有:宣武门回民营民铎中学抗日救国会的《醒民》,1933年1月的《回民青年》,1937年的《回教文化》。1934年有南京的《大道》和《突崛》。1935年有江苏六合的《灿烂》。1938年有兰州的《回声》,武汉的《回教大众》,西宁的《星月》及上海回教宣传所编辑发行的《回教报》。1939年有重庆创刊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伊斯兰青年》及杨玉书于上海法租界内创办的《禄旗》。1942年昆明的《新穆民》……均属此类刊物。而最具特色和影响的,一是<伊斯兰妇女杂志》。1936年4月,由上海伊斯兰妇女协会何玉芬、陈云彩等创办,呼吁“给予回教妇女以一种新的认识,并打破历来妇女所受的一切束缚”。该刊是回族历史上第一份妇女杂志,标志着回族妇女正在觉醒。二是《突崛》。1934年5月,由穆建业等在南京创办的综台性学术刊物。抗战时期先后迁往湖南芷江、重庆等地发行,1944年停刊。其主旨为唤醒回民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提倡教育,联络回教民众。日寇曾企图用重金收买该刊为其所用,《突崛》则宣称回族人民“顾全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断然予以拒绝。“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色彩更加鲜明,号召回民要“站在抗敌的最前线”,“赶快的自动武装起来,组织中国回民抗敌救国军,实行参战”。[18J该刊还刊发了不少各地回族人口、清真寺及回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特别注重对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