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答振益 查看:
近代回族文化运动,以兴办教育,倡导留学,设立社团,创建报刊为主要内容,以期达到救国救教和振兴回族的目的。它始于20世纪初的清末,民国时期获得迅速发展。之所以如此,固然和全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东南沿海及内地一些大中城市回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及其知识分子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和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孙中山的号召分不开。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运动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其内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早在30年代,顾颉刚先生就称其是“近代中国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呼吁“国家和社会对于这种有价值的运动能有真挚的认识和实际的帮助”。下面就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学者和读者。
民国时期回族教育和回民留学活动的广泛开展,与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推动分不开。 回族教育大体上分为宗教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种。我国回族的宗教教育,严格地说是自明朝后期胡登洲在陕西创办经堂教育开始的。其教学主要内容为《古兰经》、阿拉伯文和宗教常识,目的在于向回民传授宗教知识和培养宗教职业者。清末,经堂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及宗教生活的需要,加之20世纪初兴学之风的影响,回族有识之士认识到欲图“宗教之进化,不可不先开入智,欲开人智,不可不先兴教育”。 ‘有教育者昌,无教育者亡,旧教育者死,新教育者生”,提出了改革回族教育的主张。辛亥革命前,各地相继创办了一些清真或回民学堂。如1904年镇江清真秘原学堂,1907年齐齐哈尔清真学堂,1908年京师清真第一两等学堂,1911年沈阳清真女子学堂等。和经堂教育相比,上述学堂改变了教学内容纯系宗教课程的局面,增添了语文、珠算、史地、自然常识等课程。目的在于造就适应社会和宗教发展所需要的经汉两通人才,标志着回族教育已由传统的宗教教育开始向普通教育过渡。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无论是其任临时大总统或离职后,他对发展教育都极为关注。仅1912年2-5月,他就发布了责成安徽都督查办贵池小学校产损失案,让教育部核办女子蚕桑学校及派遣官费留学生和通告各省初级师范开学的命令,并在广州女子第二师范学校、广州岭南学堂发表演说。他在演讲中强调“学者,国之本也。若不从速修旧起废,鼓舞而振兴之,何以育人才而培国脉”。认为教育“首贵普及”,应“尤重蒙童、中小学校之急应开办”。教育部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实施国民教育的政策、法令和细则,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规定,“从前各种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凡各种教科书,务令合乎共和民国宗旨”。[53这些命令、讲话和规定,推动了民国时期圆民普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获得发展。新建和由清真或回民学堂改建的小学遍及全国各地,尤以北平、云南及西北地区发展最为迅速。在北平.1908年王浩然创办的京师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民初已扩建12所分校,散布于市内及京郊各主要回民聚居区。云南昆明有明德小学(1926年将各清真寺的阿文小学和第四、第五、第六回民小学合并而成),沙甸有鱼峰小学、养正学校,玉溪有育才小学,河西(今通海县)有原武小学,寻甸有怀圣学校。教育一向落后的西北地区,甘肃临夏一地就设有德永、南关、抱罕、素琴等10多所男女小学。青海自1922年回教教育促进会成立后,在其主持下“先后在今西宁、化隆、门源、民和、大通、乐都、贵德、湟源等地设立回族小学、回族女子小学”。“民国初,宁夏的回族教育有了一些发展,先后创办了一所蒙回师范学校,50多所回民清真高级和初级小学。”据统计,仅1919年前后,“各地竞相建立的学校、小学多达五六百所”。上述学校一般除每周开设两节左右宗教知识课供回族学生学习外,其余课程均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开设,说明民国时期回族普通小学教育已步入国民教育的正常轨道。 回族普通中等教育婧于20年代,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师范教育,有创办于1925年的济南成达师范学校(后迁北平、桂林),1928年上海和万县的伊斯兰师范学校,创办于1931年常德的伊斯兰师范学校.1938年由上海迁往甘肃平凉的伊斯兰师范学校。“此种学校之课程组织,皆与部章稍有出入。举北平成达师范而言,则部定师范科目与宗教道德科目各占二分之一”,目的在于培养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宗教知识的回民小学新师资和新一代的阿訇。另一类是普通中学教育,北平有西北、燕山中学和新月女子中学,云南昆明有明德中学、巍山有兴建中学、沙甸有鱼峰中学,杭州有穆兴中学,湖南邵阳有偕进中学,广州有中华中学,成都有西北中学,开封有养正中学,包头有崇真中学,西安有回民中学,西宁有昆仑中学,兰州有西北及知行中学、临夏有魁峰及云亭中学,张家川有新民中学等。上述回民中学开设课程与培养目标,基本上已与一般中学无异。
回民出国留学始于20世纪之初,辛亥革命前马邻翼、哈汉章曾赴日本考察学习过。1907年留东清真教育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参加者多达36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指示教育部“民国新建,奖励游学,而培养人才,实为当务之急”。让其“统筹全局,酌核办理”。)如上回族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出国留学人数日益增多。他们之中除一些人继续赴欧、美、日本学习外,也有不少人赴阿拉伯世界学习阿文和研究伊斯兰教。1921年,王静斋偕弟子马宏道分赴埃及艾资哈尔大学、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大学留学。其后,王曾善、海维谅赴土耳其、印度(后转往埃及)学习。自30年代起,出现了由学校选派学生出国学习新举措。1931年-1934年间,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昆明明德中学、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先后四次派往埃及艾资哈尔大学学习的就有马坚、纳忠、定中明等17人。1924年该校共有回族留学生20余人,“济济跄跄,盛况空前”。他们大都学有所成,为沟通中阿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回族自元代作为民族共同体在神州大地出现后,向以团结著称。但直到19世纪末,民间虽有一些互助组织,尚无社团出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普遍建立在回族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回族知识分子提出了“今则全国通言倡团,……而吾教人处此竞争时代,岂容默默。……吾回苟有心挽回世局,盍先研究名义,求称其实,专其心,专其力,以成其团”¨3的主张。辛亥革命前回族建立的社团,除汉口的清真自治公益会、清和保安会,上海清真商团等圃体外,主要的有1906年童琮于镇江发起组织的东亚穆民教育总会(后改名为东亚清真教育总会),其宗旨“盖欲为中国全体回教谋教育普及也“。该会的成立实为“中国千余百年以来绝无之事”,开创了“为全国之回教提倡公益”之先河。1 907年,留日回族学生于东京成立留东清真教育会,其宗旨为“联络同敦情谊,提倡教育普及、宗教改良”。[10]1911年保路运动爆发后,成都回民为反对清政府出卖路权,成立了爱国团体清真保路同志协会,四川各地相继设立分会20余处。宣称“我等清真回民亦国民之一分子”,愿“极吾人心腹之诚”,作四川保路同志会“指擘之助”,被各界誉为“清真同志之爱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