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答振益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近代回族文化运动,以兴办,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

回族生计、教育、宗教的研究,发表了《青海的教育观》(一卷三期),《西北人应开发西北》(二卷二期)等文章,还出了《新疆回族专号》(四卷三、四期合刊),对进行回族历史文化研究极具参考价值。三是《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1939年10月创刊于重庆,以“提高教胞国家与民族意识,集中抗战建国力量”[19J等为主旨。始终围绕抗战救国这一主题,唤起回民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并把阐扬教义和抗战救国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以往回民对国家、宗教间关系的某些片面认识,提出了“兴教不忘救国,救国乃能兴教”[20]的主张,正确论述了国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成为抗战时期回族人民的喉舌。此外,1938午2月创办于武汉的《回教大众》,1939年1月创办于重庆的《回民言论》(7月改名《回民论坛》),1941年创刊于重庆的《回教文化》(季刊)等刊物,在加强回汉民族团结,呼吁回民参军参战,沟通与穆斯林世界间联系,探讨回族振兴之路——把发展教育作为振兴回族首要任务等方面,发表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文章。在中华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我们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回民组织“冀中区回民抗战建国联合总会”、“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总会”,分别于1939年、1940年创办了《冀中回民》和《正道报》、《正道》杂志,激励回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总之,宣传抗日救国是这一时期回族报刊的主题。但提倡教育、改革宗教、振兴回族等内容,仍然倍受重视。  ,1946-1949年是回族报刊的回迁与终结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抗战期间迁往大后方或停办的报刊纷纷回迁或复办。即使一些在大后方创办的报刊,因政治、文化中心转移,也有迁往南京等地者。如:《月华》、《成师校刊》迂回北平,白寿彝主办的《伊斯兰》杂志,1947年于开封复刊。创办于重庆的《伊斯兰青年》,1946年于南京复刊,改名《回族青年》……据统计,1946-1949年,各地新办回族报刊有20神左右。南京有《中国回教协会会报》、《天山月刊》,新疆有回族文化促进会创办的《回族文化》,北平有《回协》、《月华周报》、《古尔邦》及《伊联》,上海有《伊斯兰通讯》及复旦大学回教同学会的<天山》,汉口有《伊理月刊》,河南新乡有《回声月刊》,西宁有《昆仑报》,昆明有《伊斯兰通讯》,江苏六合有<回民青年》。解放区有渤海区回民协会主办的《伊斯兰报》(半月刊),号召回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汉族亲密团结,共同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进犯”。[21]上述多数报刊的共同特点,一是因时局和经费原因,有的仅出一两期即行停刊,存在时间不长。二是把“兴教建国”和争取回族政治上平等权利作为宣传主题。复刊后的《伊斯兰》,新创刊的《伊理月刊》和《回声月刊>,均提倡“兴教建国”或以其为宗旨。1946年伪国大选举时不承认回族是一个民族,只是以“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名义给了10个代表名额。对此,《回民青年>、《伊理月刊》、《清真铎报>等刊物,引用《临时约法》条文及孙中山“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言论给予抨击,揭露“国民党政府给予的所谓内地生活习惯特殊国民的国民代表十名的骗局”[22]及其险恶用心。  

 回族、伊斯兰教著述的翻译、出版,书报阅览室的建立,也是回族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民国时期回族知识分子及各界人士为此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述了。  

 四    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终于取碍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具体表现如下:  

 1.推动了回族伊斯兰文化学术研究和发展。伊斯兰教自唐代传人中国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到明朝后期,不仅教外人士对其知之甚少,在教内也出现了“经文匮乏、学人寥落”的局面。虽经明末胡登洲创办经堂教育、王岱舆等回族先贤于明末清初发起汉文译著伊斯兰教经籍活动后,一度有所起色,但很快仍陷入“一落千丈,颓弱不堪”的境地。民国时期回族报刊的创办,不同程度地介绍了回族伊斯兰教的历史文化。回族学术团体及出版机构的建立,开创了回族学者对伊斯兰经典的全文翻译和回族伊斯兰历史文化的著述和出版工作。如王静斋的《古兰经译解>和《伟嘎业》分别由中国回教俱进会本部及天津《伊光》报社出版。北平清真书报社对明清以来汉文伊斯兰译著进行了搜集,刊印了《正教真铨》、《天方典礼》、《四典会要》、《天方大化历史》等70多种译注。成达师范出版部出版了纳忠的《伊斯兰教》,金吉堂的《中国回教史研究》、马松亭的《回教与人生》等著作。另外,商务印书馆也先后出版r马邻翼的<伊斯兰教概论》、马坚的《回教哲学》、马以愚的《中国回教史鉴》、傅统先的《中国回教史》等力作。

  2.增强了回族人民的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把爱国保国放在首要位置。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五族共和”和“临时约法”的颁布,唤醒了回民的国民意识,增强了国家观念。回族爱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无论哪一教,即是中国民,就应同心努力的维持我们国家的大事,没了国,还能保得住教吗?”明确提出与以往国家、民族宗教观迥然不同的“保国即是保教,爱国即是爱身”的思想。回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积极参与了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创建新中国等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爱国斗争。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回族社团、报刊和广大回族人民,不仅和日寇扶持的“回奸”妄图建立“回回国”阴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而且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之中,认识到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回民肩负的责任“一是救国,二是救教。救国乃能救教,爱教必先救国”。将国家利益置于一切利益之上,反映了回族儿女对国家的深情厚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