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华文化复兴思潮(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简 澈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文,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华文化复兴思潮,

   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又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问题。他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接着他指出了小说对人们思想上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小说之所以能发挥巨大作用和影响的原因。由此,他认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梁启超是试图通过“小说界革命”繁荣晚清的小说创作,从而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性、战斗性。 

  梁启超的丈学创新活动在辛亥时期的中华文化复兴思潮中具有独创的地位和作用,亦是他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和特殊表现,其社会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比政治、经济的变革所逊色。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骁将钱玄同在写给陈独秀的信中曾经感叹:“梁任公先生实为近来创造新文学之—人。…一鄙意论现代文学之革新,必数及梁先生。”并在《挽梁任公》中,称梁启超是“革新思想的先觉,整理国故之大师”。将革新思想和整理国故两者结合起来,正形象地总结了梁启超文学创新活动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色。   

二、章太炎:强调“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热肠”

   辛亥时期,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还兴起了国粹主义思潮。笔者认为,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集中体现了19世纪中叶以来,一度日趋激烈地否定中学、追求西学的文化思潮的发展态势正发生变异,在认同西学的同时,部分人士的社会文化心理呈现出向传统文化回归的态势。国粹主义思潮虽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以“复兴古学”为号召,但其最终着眼点仍是通过中华文化的复兴来拯救国家,为资产阶级革命服务。这种情况以章太炎、邓实、雷铁崖等人的表现尤为有代表性。首先,在对“国粹”一词的界定上,章太灸的观点是,“国粹”即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关于提倡和宣传“国粹”的目,章太炎的主张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热肠。”可见国粹主义的代表人物所倡言“国粹”、复兴中华文化与其反对帝国主义和满清专制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张是分不开的。故章太炎批评那些醉心于“欧化主义”的人,他说:“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因为他们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所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日。”但章太炎等人的国粹主义不是复古守旧,更不是反对学习西方,他和邓实等人就主张仿效西方“文艺复兴”作为其传播国学的范式。在《革命之道德》一文中,章太炎就举例说:“意大利之中兴,且以文学复古为之前导,汉学亦然,其于种族,固有益无损已。”而邓实在《古学复兴论》中亦认为:“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惶]P57可见,他们的国粹主义更有学习西方的倾向性。 

  在宜扬“国粹”、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中,雷铁崖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勇将。作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他认为,晚清的中国“已如大厦之将倾,非推去旧宇,重建鸿模,其何以历星霜而蔽风雨,那么如何“推去旧宇,重建鸿模”呢?他认为当务之急应该保存“国粹”,因为“国粹者,立国之根本也。国粹亡,而种且将不保,何有于国?”何为“国粹”?他解释说:“国粹者,…一在于语言文字也。”但他又说:“革命者,《春秋》大义也。”进而引申出“盖异种据吾国,吾目为夷而攘之。”“欧美、日本人而据吾国,吾虽死亦必攘之。”可见,雷氏对于“国粹”一词的界定,以及倡言“国粹”的目的与国学大师章太炎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在人们日渐屈从于西方物质文化的冲击之时,既要有危机意识,又要保持民族独立精神。不能在强大的外敌面前解除自己的思想武装。而当时所能坚持的民族精神,在他们看来就是“国粹”。因此,他们宣扬“国粹”的目的在于:力图以“国粹”来唤起人们维护国家、民族独立的爱国良知。 

  四、林獬:大声疾呼维新、革命当知“旧学’’,讲求传统学术

   辛亥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在比局势下,人们很难保持清醒的知觉。社会上一度出现一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盲目崇拜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于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对此,《中国白话报》主编林獬勇敢地站出来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我国有四千年的历史,从前创业的艰难,历代人群的进化,种族如何竞争,风俗如何沿革,—民族的特质怎样可贵,必须详详细细把旧书看得清楚,然后才晓得我这中国着实可爱的地方。但光是爱他也不行,如今要亡国了,必须如何去救护他。救护中国必从改革社会下手,于是又须在本地方调查了社会许多情形,又调查了许多旧书,研究社会的历史,然后才能下手去改革他。这等事并不是靠着几部东文书就行的。”也就是说,无论维新也好,还是革命也好,首先必须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国情应有深刻的了解。一个对中国“旧学”一窍不通的人,一个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的人,如何去实现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熟知中国“旧学”,树立良好的文风;其次,对于西方文化,应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忌“他们好的地方,你不学他:他们坏的地方,你偏要学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具有实现腾飞的希望。林獬从理论高度论析了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复兴中华文化的问题提升到当时所能达到的高度。 

  五、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文化复兴思潮的特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