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堂撰《青崂游览记》(4)

辛亥革命网 2012-09-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赵书堂是山东即墨人,终于台湾彰化。早年因慕“崂山出神仙”的传说,“于是丢下书包未及,即趋往崂山环游十余日,而后遇友谈及崂山之胜

  庙内有道士数十人,多为看破红尘的不第举子,以及各界饱学之士,亦有北伐时期失意的将士等,在此修真养性。在民国三十三年时,有一武举人孟宗文老先生,在此修道有年,白发红颜耳聪目明,年逾七十犹能爬山越岭建步如非,笔者暇时常聆教其四书五经事,讲解明了,得盘良多。

  从太清宫往西南上约二里,即八水河之北山,有瀑布一虚,名曰“龙潭瀑”,,瀑布高约二十公尺,分三段流下,第一段约五公尺,水势激湍,悬空而下注。第二段约七公尺。第三段亦有七八公尺,由三段下分四股,注入下面龙潭中,潭水清澈碧绿,深约数丈,且能目视其底,其下注之水,大小缓急各擅其妙。

  八仙墩,从太清宫沿海岸小径往东去,为崂山极东南之一角,地方人称之谓“崂山头”,此处水深数丈,无风浪高三尺。在断崖悬岸处,有八个石墩,状若棋子,高五六尺,大六七抱,涨大潮之时,水与墩平,落潮之时,岸上滴水皆无。据传说,这些石墩是八仙过海之时,坐此休息所用,也有人说,是张三丰仙人的遣迹,否则谁能在这外海深水边,制作这些东西?既无代价,更非小工程可以完成者,可说是奇迹。同时在墩之北面,有一散钱石,游玩者每拾到宋朝古钱,但多锈触矣。

  由太清宫去八仙墩之中途,在海边有一块大平石,名曰「钓鱼台」,台上刻有七言诗一首:“一蓑一笠一翁叟,一竿一线一钓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上清宫,在太清宫之西,从庙后西上约三里即达,山顶中原平拓,四面环拱,宫内牡丹颇盛,昔日花木扶疏,名扬一时,而后海景萧条,修道者乏人前往。此宫建龄宋,最初为“云岩子刘志坚”修真处,而后郑康成曾授徒于此。在七七抗战时期,为隐士王勉臣栖身处。聊斋志异中所云牡丹故事,即以此宫为背景。

  明霞洞,从太清宫往东北二里许,下坡是青山村,由该村南面西上,再西北的半个钟头即达。山顶宽大,庙宇宏伟,庭前一排会客室和办公室,开窗远望海水如镜、东西山峰相映,晨曦晚霞美景宜人。庙后有张三丰修道石洞两个,一大一小,大者可低头而入,内高十尺许,小洞内高五六尺,内部皆为椭圆形,小洞是他徒弟所用。昔日秦始皇登崂山望蓬莱,曾居此庙,并在张三丰的石洞上题字,至今犹在。

  华严寺,原名海印寺,地方人谓华严庵,为明朝憨山大师时,即墨城黄氏所捐建者,后遭火焚,至顺治初,再由慈霜霑法师重建,中华民国以来,则由连乔法师主持,(连乔法师俗姓王,是崂西区小河东村人,与沈市长有桔拜之交)七七抗战时期,由法舟大师主持。

  寺前之大道,旁植古木,夹以修竹,气象宏伟,山门外有第一代慈霑大师宝塔一座,大门高处有藏经阁,阁前面海,可观日出。再进为正殿,因为北面正对着罗延窟,故名罗延殿。寺院中之牡丹枝高丈余,玉兰花树可以合抱,山茶、紫薇,牡丹均盛。

  客厅中悬有憨山大师七言绝句一首:“独上高台眺大荒,非来空翠湿衣裳,一林寒吹生天籁,无数昏鸦送西阳,厌俗久应辞浊石,灌缨今日在沧浪,何当长揖风尘外,披衣云霞坐石床”。据即墨县志等记载:“明黄嘉善为兵部尚书大司马,加封太子太保,其胞弟黄纳善字子光,年十九皈衣憨山大师为徒”,所谓华岩寺为即墨黄氏捐建者,事实可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