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堂撰《青崂游览记》(3)

辛亥革命网 2012-09-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赵书堂是山东即墨人,终于台湾彰化。早年因慕“崂山出神仙”的传说,“于是丢下书包未及,即趋往崂山环游十余日,而后遇友谈及崂山之胜

  从碑塔岭往北山直上,至海拔一千一百公尺之最高峰,即巨峰填也,(地方人普称为崂顶)峰顶设有石桌石桥,并围以铁栏,登高四望,遍山青松,树木成荫,望东南瞧去,碧海青山,绿水滔滔,海洋中大轮小帆往来如穿梭,回首望西北,城市村落历历可辨,尤其在日出之时,似脱水的火球,旋转上升,照耀着晨曦的山峰,云云雾雾,层山叠岭,一片片青松绿竹,看不尽的美景,描不完的画图,山色之美犹如翡翠,山势之奇令人翠澈心脾!千岩万谷尽入眼帘。

  从烟云涧循公路往来东南钓一里多路,即到聚仙宫,此庙为元朝古刹,庙西有一奇石,全身告洞,故名曰:「狗窟癃石」,庙西南约半里许,为南窑村,庙东南海洋中,约五六里有一岛,名曰徐福岛,今人普称之为福岛,此岛即徐福出海求仙的出发处。

  徐福乃秦时琅邪人,上书言海中有三仙山,仙人居之,故请得斋戒,秦始皇发童男女各三千人,遂其入海求仙而不返。据古今传说,徐福带领童男女各三千人,由福岛乘船出发求仙,不知如何去了日本,今之日本人,大部份是徐福和那三千童男女的后代。

  据辞海中记载:“始皇峙,大宛中多枉死者,有鸟含草覆死人面即活。鬼谷先生谓,是东海祖洲上不死草,始皇乃遣徐福往求之,福得童男女各三千人与偕,乃乘船入海,一去不返。”据史记秦始皇记云“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三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事与此微异。

  据香港名画家林达,著有徐福书,书名:《徐福为日本之开国者》,香港的徐氏宗亲会,成立一徐福会。日本新宫市有徐福墓,日本曾去函香港邀请徐福会同仁,去日本举行徐福祭,足证民间传说并非虚构,更非以神话作相提并论也。”

  《宫庙古迹》:“从聚仙宫往东北二里,是流清河,此处三面山,背山面海,海底水清砂细,坡度稍陡,非游泳技术高者,切勿一试。由此往东北上,是天门涧、将军槽、先天庵等,这山涧之水奔流下注,俨若雪练,若在雨后,更为美观。

  从天门涧往东北攀登峦山约五公里,即至南天门,门之山口二峰,两柱对峙,高数十仞,上插云霁,下瞰苍海,崖上镌有长春真人所书 “南天门”三字,游至此真有到了南天门之感。南天门两石柱之上端,高竖于云雾之中,很少现露尖端,至秋多时期晴天一色,方能目睹庐山真面。

  南天门的东面是“八叉子口”,西面是“摩期崮”,崮之西面有巨石成沟,曰“将军槽”。由此再东北到天门后二里许,有“先天庵”,再东北是“天叉汪”,为八水河之上流,在此往上看,悬崖削壁,向下瞧万丈深渊,颇焉危险。

  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地方人称为下宫。从流清河往东,沿海边山上崎岖不平的小径,经鲍鱼岛,大小平岚,下去梯子石(即石阶)至八水河,由此再东北约二里许,即至下宫。此宫占地约二十亩,广场摄空地约数十献,三面环山,庙前临海,殿宇宏丽,隔绝尘寰,为崂山群院之最。宫前竹林园圃,四周绕树青松,气象宏伟,独具胜景。

  庙西院竹木森蔚,并有千年耐冬树一株,大可合围,惟上部已经枯断,仅存高二尺之下半截,民国十年时,复生一芽,高约二尺,青岛市长沈鸿烈氏,亲书“耐冬重生”四字于木牌上,挂于树旁。聊斋志异中所讲的耐冬故事,即此宫为背景。

  庙东院除建有大客厅、道士修练禅房,外宾宿舍等外,并建有「翰林院」一栋,因当年有翰林数人来此修道,故建此院以示优待郑重之意。在翰林院右侧,特建一栋别墅,为沈市长作辨公室或休息之用。

  在东院大客厅中,悬褂一楹联道:“泉水声喧隔夜雨,海夙吹断过山云”。此联纸色业已乌黄,字迹仍能一目了然。据庙内治客官徐毅说,昔有三翰林来此修道,初来者自未述明其身份,而庙中亦未特别优待,半年后,乃暗自写此楹联而去,联之下款写“翰林刘书”,以后又来了两位翰林,所以特建一上房,名曰翰林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