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派思想家文廷式(6)
辛亥革命网 2013-05-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文宗之幸热河,首倡此议者僧格林沁也。其奏疏,余于张编修处曾见抄本。……而后来诛肃顺、端华诸人,乃以此为大罪。夫肃顺怙宠专擅,诚非无辜,而罪以避敌之议,则已误矣。”清朝灭亡之后,咸丰皇帝逃离京城前往热河的首倡者,这一史料早已被后代学者揭示。僧格林沁是抵御英法联军的清军统帅,失败之际,首先向皇帝提此建议,也是他的无奈职责。但在慈禧、恭亲王的辛酉政变之中,却把“避敌”作为“顾命八大臣”的罪名,这和指斥“八大臣”阻止咸丰帝回京的罪名是一样的“莫须有”。文廷式所说的“怙宠专擅”,也只能是八大臣对下的为官作风,对咸丰帝本人的“不回京”到死,那应该是“专擅”不了的。
如二,皇族为儿子起名:“宗室名子有绝异者。绵字辈某将军好鼻烟壶,有三子,长名奕鼻,次名奕烟,三名奕壶。侍郎宝廷名其子,长曰富寿,次曰寿富,其小名则长曰一二,次曰二一。”
宝廷二子名富寿、寿富,是真有其事的。由此可以推知,绵字辈某将军为其子起这样的名字,也不会是讹传。绵字辈应该是道光朝的辈份。在那个物以稀为贵、很少见识鼻烟壶的年代,皇族为儿子起这样的名字,也有入理之处,这和自那个年代开始的风气是协调的:好洋(器)者起洋名,好富贵、官迷者起富贵名——还一二、二一呢。以现代看那个时代的官场,可博一笑。与豪门富贵者相比,中国传统的民间穷苦百姓为后代起名,则阿猫、阿狗、拴柱等等,以作好养之意。可博一叹。
如三,恭亲王三起后的因循:甲午战败之后,在家闲居十年的恭亲王又被复用。“恭邸至冬间乃直军机,年已老又叠经费置,且一时在事将相多非所习,遂因循焉。”现代学者常常把1894年恭亲王奕复出而无所建树的原因归结为:一年老,二闲居多年,其实,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在事将相多非所习”。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人事关系的国家。这也应该是任何国家的为政方式:为政是一个团队的作用,而非个人作用。当初(1865年)慈禧第一次罢黜恭亲王而没能达到完全目的,只起到了“宣威”的作用,就在于恭亲王在五年之中建立起来的团队力量。清朝史料中,恭亲王和左臂右膀文祥、宝鋆的关系,是引史者津津乐道的:恭亲王和宝鋆上茅房时以“出恭”和“撒宝”相互调侃。而此时,年老恭亲王复出之际,面对的是慈禧建立起来的左臂右膀,他不“因循”又有何法?在专权的制度下,起用某人,只是象征性的“信号”作用,而决非能放开手脚地“为政”。这种信号的属性很多,只在当权者慈禧发光的眼睛中。在慈禧的专权下,启用仙人出山,也难于改变什么了。何况年轻的光绪帝亲政之时,恭亲王的出山,只让皇帝又多了一个“婆婆”而已。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