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派思想家文廷式

辛亥革命网 2013-05-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廷式词存150余首,大部分是中年以后的作品,感时忧世,沉痛悲哀。其〔高阳台〕“灵鹊填河”、〔风流子〕“倦书抛短枕”等,于慨叹国势
 

  近代词人、学者、维新派思想家文廷式,藏书甚富,校本、抄本极多,曾藏有《永乐大典》10数册、彭兆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手稿、《范石湖诗集》、《素问释义》、《四书考典》等10数种罕见之册。藏书楼有“思简楼”、“知过轩”、“云起轩”等,编撰有《知过轩目录》,著录图书2654种。著《云起轩词抄》、《文道希先生遗诗》、《云起轩文录》、《纯常子枝语》、《闻尘偶记》、《春秋学术考》等50余种。目录学著作有《补晋书·艺文志》、《知过轩目录》,《道藏目录》、《清人著述目录》前者为其代表作,较有影响,杨家骆编入《历代经籍志》内。《清人著述目录》收书较全,可补《四库全书总目》之缺录。尤以所撰《补晋书·艺文志》六卷最为著称。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亦作道羲、道溪),号云阁(亦作芸阁),别号纯常子、罗霄山人、芗德。江西萍乡人。出生于广东潮州,少长岭南,为陈澧入室弟子。光绪初,在广州将军长善幕中,与其嗣子志锐、侄志钧(二人即长叙之子,瑾妃、珍妃胞兄)交游甚密。光绪十六年(1890),成进士(榜),授编修。二十年大考,光绪帝亲拔为一等第一名,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文廷式志在救世,遇事敢言,与黄绍箕、盛昱等列名“清流”,与汪鸣銮、张謇等被称为“翁(同龢)门六子”,是帝党重要人物。因扶助光绪帝亲政,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为慈禧所嫉恨,被参革职,永不叙用。1898年戊戌政变后出走日本。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召恭亲王参大政;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谏阻和议,以为“辱国病民,莫此为甚”。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与陈炽等出面赞助康有为,倡立强学会于北京。次年二月,遭李鸿章姻亲御史杨崇伊参劾,被革职驱逐出京。这一时期,文廷式益潜心时务,其《琴风余谭》、《闻尘偶记》,记甲午、乙未间时事、人物,能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革职归里后,撰有《罗霄山人醉语》,痛感“中国积弊极深”、“命在旦夕”,提出“变则存,不变则亡”,鼓吹“君民共主”,倾向变法,但又以为不可急切从事。戊戌政变后,清廷密电访拿,遂出走日本。二十六年(1900)夏,回国,与容闳、严复、章太炎等沪上名流,参加唐才常在张园召开的“国会”。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清廷复下令“严拿”。此后数年,文廷式往来萍乡与上海、南京、长沙之间,沉伤憔悴,寄情文酒,以佛学自遣,同时从事著述。这时期所著杂记《纯常子枝语》40卷,是其平生精力所萃。廷式博学强识,善诗能词,著述颇富。1904年逝世于萍乡。

《晚清悲风——文廷式传》

  文廷式15岁学词,晚年自言“三十年来,涉猎百家”,“志之所在,不尚苟同”。他批评浙派“以玉田(张炎)为宗”,“意旨枯寂,后人继之”,“以二窗(吴文英号梦窗、周密号草窗)为祖祢,视辛(弃疾)刘(过)若仇雠”,尤为“巨谬”(《云起轩词钞序》)。他曾谓“百年词派属常州”(《缪小山前辈张季直修撰郑苏龛同年招饮吴园别后却寄》诗其三)。他强调比兴寄托,推尊词体,与常州词派相近,但又不为所囿,曾批评常州派推崇的词人周邦彦“柔靡特甚,虽极工致,而风人之旨尚微”(《纯常子枝语》卷十一)。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孙人和著录略云:“《云起轩词抄》一卷(南陵徐氏刊本)。清文廷式撰。廷式论清词曰:自朱竹垞以玉田伟宗,所选词综。意旨枯寂,后人继之,尤为冗慢,以二窗为祖弥,视辛刘若仇雠,家法若斯,庸非巨谬。二百年来,不为笼绊者,盖亦仅矣。……今观其词思力果锐,音调苍凉,虽时露锋芒,不足为病。其清丽妩媚之作,亦如燕赵佳人。外柔而内刚也。其与王鹏运、沈曾植、易顺鼎诸人相往还,可徵其切劘之功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