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理治同志最后的三年(2)

辛亥革命网 2017-06-12 16:02 来源:纪念朱理治文集 作者:周建新 张景存 查看:

朱理治同志从1975年初来到河北工作,1978年4月9日与世长辞,在河北工作了整整三年。这是朱理治同志一生中最后的三年,也是他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勤恳工作的三年。

  (四)

  朱理治同志谦虚谨慎,虚心好学,不论到哪个单位考察,都像个小学生那样,仔仔细细地作记录,并和随行人员一起分析研究问题。对他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大家都很敬佩和感动。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领导干部往往有些拘束,特别是对于“大官”,更有些诚惶诚恐,敬而远之。而对朱理治同志,人们都说他入情入理,官大架子不大,位高气势不高,总是和颜悦色,是个关心人、体贴人的好领导,我们以及其他同志有话愿找他聊聊,有事愿找他谈谈。他那么老的资格,同志们不忍直呼其名,可又没有正式职务可称,有的便尊称他为“朱老”,或叫他“朱书记”。他听了,总是直率地说:“还是叫我名字好。”后来他担任了省革委会副主任,我们出于尊敬,叫他“朱主任”。他风趣地说:“不要挂什么头衔,我们是‘三人小组’成员,是老、中、青同志。”

  (五)

  朱理治同志平易近人,与大家打成一片。他特别关心身边的工作人员,对我们真是亲如一家,从政治思想到家属工作和小孩学习,就像一个长辈那样操心惦记。为了解决我们的夫妻两地分居和为家属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他亲自同有关同志谈话,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逢年过节,他总要给我们的孩子买点礼物,以表示心意。他在河北的处境艰难,也深知在他身边工作的人日子不好过。他怕周建新因他而受连累,影响今后使用,曾让自己的孩子传过话,问他是不是“动一动”,另安排个别的工作。这种体贴关怀之情,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难得遇上这么个好领导,亲身体会到在他身边工作,是愉快的,只恨跟随他时间太短了,为他服务太少了,哪舍得离开他。他身患不治之症后,我们知道与他相处时间不长了,心情都非常难过,就像对待自己老人那样服侍他,守护他。我们多么希望他能恢复健康重新工作,也使我们能够重新能再跟随他,受他的教诲啊!

  (六)

  朱理治同志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平时对子女对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很严格。他要求我们认认真真地工作,老老实实地做人,不借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更不能假冒首长之名干这干那。周建新是文科学生,“三门”干部,既缺乏社会经验,又不太懂得经济。朱理治同志多次对他强调经济工作的重要性,要他下工夫学经济,钻经济,学经济管理的本领,并一边工作一边手把手地教他。张景存文化不高,朱理治同志便多次督促他不仅要开好车,还要抓时间看报纸,啃书本,学知识,武装头脑。他对子女严格要求,教育他们不能打着老子的旗号要东要西,要靠自己的本事工作和生活,实实在在地为党为人民做事。他的几个孩子从不以老子如何如何来炫耀自己,没有那种高人一等、盛气凌人的干部子弟。一次他的大儿子出差路过邯郸看望他,临走时因住处离车站较远,我们想用车送他一下。朱理治同志知道后,坚决地说:“不要送,自己坐公共汽车走。”他的小儿子几次来机关看望他,按理说跟爸爸一块去小灶花钱吃饭是无可非议的。但朱理治同志一定要他跟我们去大食堂排队买饭吃,不许搞特殊。我们感到,他们有这么一个好家风,是与朱理治和苏菲夫妇平时的教育、熏陶分不开的。

  (七)

  朱理治同志为了工作一心一意,可为自己的事却想得很少,占便宜的事更是一点不沾,一生清清白白,真正做到了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在那种白吃白拿、“试穿”、“试用”等不正之风盛行泛滥的时期,他从不靠前伸手。公家给他的东西,该多少钱付多少钱。他来河北时只带来一个铺盖卷,行政处看他屋子里实在空荡,便找来一个旧木箱子让他放点东西。就这么点事,朱理治同志总感到过意不去。后来,还是自己出钱让我们从市里买来一个木箱子,并几次催我们把机关的那个箱子还回去。他长期在中央机关做领导工作,这时下到地方,远离家属和孩子,又受不公正待遇,可以想象得出生活上有多么困难。但他很少开口支使别人,尽管我们抢着为他干点杂事,帮他洗洗涮涮,可他总是常背着我们自己干,使我们深受感动。

  朱理治同志在河北工作的三年是短暂的,但给河北广大干部群众留下的印象却是很深刻的。他的崇高思想品德,他的业绩,他对河北经济所做的贡献将是永存的,将永远为人民所怀念,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这是朱理治于1975年至1978年在河北工作期间的秘书和司机于1984年所写的回忆文章。收入本书时略有修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