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怪”在武汉抗战前后(3)
辛亥革命网 2015-07-15 08:44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严昌洪 查看:
(二)开发鄂西,建设抗战基地。
省政府迁移到鄂西以后,为坚持持久战,必须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严、石、张三人为此付出很多。在代理省主席严立三的领导下,省政府在鄂西山区,励精图治,倡办合作社,实行“二五”减租,严肃认真地查禁鸦片和贩卖毒品,一时蔚为风气。
1938年下半年石瑛与严立三力主恢复难行的旧蜀道,修通了与四川万县交界的“施利路”(恩施到利川)、与湖南交界的“咸来路”(咸丰至来凤)、恩施至宜昌的“施宜路”。这些道路相对易修建,而且造价低。当时修通的道路,对抗日时期沟通东西南北,保障军民物资供应补给起了重要作用。
建设厅根据严立三的指示在来凤县创办了棉业场,张难先巡视到该县,认为施鹤人民无衣穿已经很久了,棉业场之设实为当务之急,他“遍观该场,并勉励员工努力工作,增加生产,以裕民衣。”当他了解到恩施地区佃农租课奇重,犹存农奴制度遗迹,深有感触,利用出巡各县机会,与各县县长商讨减租事宜,得到县长们的支持后,就在旅途草拟告民众书,并派干训班学员数十人专办减租事务,借以减轻民众负担。[李飞鹏:《湖北“三怪”之一的张公难先》,《湖北文史资料》1988年第3辑。]
石瑛辞去省府委员职务后,移居建始县城,在那里组建棉麻生产合作社与粮食加工合作社,发动当地居民努力生产,支援抗战。据石瑛的儿媳柯蕙荣回忆:“1942年初,(石瑛)在恩施龙凤坝创办棉麻纺织合作社,李范一先生主其事。产品以平价出售,或廉价供应军队,或捐赠医院慰劳前方将士。获利抽出一部分津贴小学教师,或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柯蕙荣:《我的公公石瑛先生》,《湖北文史资料》1988年第3辑。]
1941年,严立三不当代省主席了,连省府委员职务也辞而不就,但他还是向陈诚建议成立了“晒坪垦殖处”,“仍入恩施山区中主持军队屯垦事宜者一年余”[梁漱溟:《严立三先生事略》,《湖北文史资料》1988年第3辑。]。他带领保安二团部分官兵三百多人,前往宣恩县椿木营晒坪,开垦荒地几千亩,并畜养生猪、山羊、黄牛等,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以农养兵,减轻老百姓负担。他解释这件事说:“晒坪垦田只是为了辟荒莱而之膏腴的倡导,为政者应当讲求生聚、利用、厚生之道,应不止是‘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襟抱。”[宋瑞珂:《回忆严立三老师》,《湖北文史资料》1988年第3辑]严立三病逝后,为纪念他的抗日精神,垦殖处官兵根据他生前手迹在晒坪立了一块“不共戴天”碑,至今保存完好。他此前在三游洞题写这四个大字,是为了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恩施地方教育落后,他们三人又尽自己力量为当地教育事业作贡献。张难先辞职后,在宣恩县长潭河开办了一所成人识字班,其动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惟悯地方农民俱不识字,当办一成人识字班以训盲之”。[严昌洪等编:《张难先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1页。]他把住地附近的青年农民组织起来,白天劳动,夜晚学习,参加的有22人。他在开学典礼上说:穷人要读书识字,才不会孤陋寡闻,今后才有出息,鼓励学员要发奋,立下恒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涂国元:《关于张难先先生的两段回忆》,《湖北文史资料》1988年第3辑。]严立三辞去政府职务后,则在宣恩鹤峰联合中学担任义务教师,并在教学中以抗日救国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他们发奋学习,随时等待祖国的召唤。[黄可兴:《严立三先生在宣恩义务教学的点滴回忆》,《湖北文史资料》1988年第3辑。]
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在抗战时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应归功于严立三、石瑛、张难先的推动和以陈诚为首的湖北省政府的倡导。
(三)以身作则,整肃吏治。
如果说严、石、张三人为官清明廉洁,人所共知,毋庸赘述的话,那么他们以身作则,整顿各级机关的作风,却是很值得一书的。
他们三人经常微服到下面各县巡视,对各地官员进行考察,随时予以奖惩。张难先在1937年末出任省府委员后,觉得委员虽然只有会议责任,但以战争时期,不能如平时之退食自公,虚与委蛇,就自动出巡各县。所到之处,坚持“不住衙门,不受招待”二原则,只身寄寓旅店,约谈官员。发现有的精干有为,有的为庸猾俗吏,当即报省府奖惩。他在家乡沔阳仙桃镇听说区署官员贿释抢犯,便要县长惩治,县长竟袒护不理,张难先立即电省府逮押区长法办。对于在非常时期,意志衰落的官员,则“谕以镇静肆应,无戚戚为也”。对于宜昌等地“江堤及土地陈报合作社等利弊,俱痛切言之,多所纠正”。他在巡视中发现,“此偏僻险要地区,敌不易进,宜于此时筹画之,以为非常时期准备”。[严昌洪等编:《张难先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9页。]事实上,后来政府播迁,学校疏散,正得益于前期的整顿。
严立三到宜昌后,也经常乘间更番出巡鄂中、鄂北各县市,解决当地各种矛盾和问题。他到各地视察, 也是事先不发通知, 也不准迎送,总是带一个通信员,配一匹驮行李用的马,到达目的地之后,随便找个地方住下,吃了饭就到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办理公务,不受任何接待。他常常步行到附近各学校、机关,突击检查作息制度执行情况,发现政声不佳,慵懒无为的官员就命其到省政府听候处理。因此公务人员们改变以往拖沓的陋习,不敢玩忽职守,省府机关很快就出现严肃、紧张的气氛。遇有贪污行为更是严惩不贷。沙市警察局长朱鼎钧, 是严立三亲自选用的人。当他查实朱敲诈一商行法币 2000元后,命令第四区专员金巨堂将其逮捕解省。金与朱是老乡,关系密切,多方包庇而不执行命令。严立三便亲自派保警队去沙市,将朱鼎钧押解到宜昌交付审判。金巨堂又请保定军校同学江防司令郭忏出面力保,企图借郭忏是湖北省境内最高军事长官的地位,逼迫严立三屈服。严立三不为所动, 最终还是将朱鼎钧法办。
严立三极力贯彻其“官皆将、民皆兵”,“官不离民、民不离土”的主张,很重视干部的轮训和民众的动员。他到恩施后,也开办了省行政干部训练团,亲自兼任团主任。干训团轮流调训省、专署、县的党政军团各级干部。他并以不爱钱、不怕死为选拔和考核县长的主要标准,每任命一个县长,总要把对方找来谈话,要求他们做到廉洁,对百姓负责。从而选拨了许多抗日爱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