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百年 > 教育 >

[60年教育纪事]赖宁精神,历久弥新(6)

  “赖宁”是属于未来的

  “知道赖宁是谁吗?”

  “不知道。”“听说过,是在大兴安岭救火牺牲的吗?”

  问起现在的少年儿童对赖宁的印象,大抵是诸如此类的回答。对他们来说,赖宁已经渐行渐远,成为一个陌生的名字。他们的童年里,有网游、有电视、有动画片,远比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的人要丰富得多。他们有自己的偶像,可能是韩寒,是宫崎骏,也可能是影视明星。

  在大部分人看来,少年儿童是需要偶像和榜样的。班华提出:“榜样教育是道德教育方法之一。”孙云晓说:“青少年永远离不开榜样教育,因为青少年的文化是先模仿而后创新的文化,青少年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

  孙云晓说:“如果可能,在当代,赖宁仍有成为榜样的价值。赖宁是属于未来的,他虽然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但他的追求、他的境界,足够成为上世纪90年代甚至21世纪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学习赖宁,既可以做正面教材学习他的高素质高追求,又可以告诉未成年人不可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应该引以为戒。”

  赖宁的父亲赖正纲说:“赖宁牺牲后,我们看到他的作文、日记的原稿,才真正认识到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认识到他发自内心对家乡的热爱,对社会问题思索时所表现出的责任心。我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学习赖宁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赖宁童年的好友,李林洲毫不隐瞒他对赖宁的欣赏:“当然希望青少年们能再次视他为偶像。他是干实事的人,什么时代都需要有他这样的干实事的人。赖宁现在值得学习的,仍然是他的‘人性’,是作为一个人的闪光点,比如乐于帮助同学,刻苦学习,爱好广泛,有远大理想……等我的孩子长大,我肯定会跟他讲赖宁的故事,让他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会有益于社会。”

  而班华甚至认为,赖宁不只是应该被少年儿童学习。他说:“赖宁的一些优点、长处,甚至值得我们成人学习,他的好奇心、求知欲,他的纯真、善良不都是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吗?有的时候,‘儿童是成人之师’。”

  无论怎样,关于赖宁是否仍能被树立为榜样,是否仍有学习的价值,如今只能限于探讨。尽管他的渐渐远去已然成为事实,但在一些人心里,他仍被深深记起,比如在四川省雅安市,赖宁仍然是中小学德育课学习的主题之一……

  2009年9月,“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揭晓,赖宁的名字毫无争议地位列其中。是的,无论你是否承认,赖宁都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的童年,影响了一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