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后裔 > 后裔专访 >

回忆辛亥武昌首义

         [按]张肖鹄,名祝南,湖北鄂城人,清末两湖总师范学堂学生,共进会员。

起义时,初在都督府工作,旋任「中华民国公报」主笔兼内务部科长,后任江汉公学校长。曾参与护法靖国诸役。现年七十七岁,居广西南宁。本文对湖北学界革命活动叙述较详,可供参考。
 
我于一九○六年(清光绪丙午年)考入两湖师范学堂。初期我只知道康梁维新运动失败,六君子被害,深恨一般旧派之拥护慈禧、仇视新党,尤其是袁世凯告密,致令功败垂成,康梁出走日本;认为中国从此没有维新希望,终必遭受列强瓜分的惨祸,思想总是这样悲观。到了一九○九年至一九一○年(己酉、庚戌)的时候,同学牟鸿勋与我很相得,遂定为盟友㈠。牟把「民报」给我看。「民报」当时在中国禁止发行,这是牟的内兄范腾霄由日本寄到汉口日本租界日本邮局,由牟持函证亲自去取的。我曾同牟去取过一次。以后即由邮局径寄来堂。传达嵌在玻璃窗上,由牟君自取。先由朱峙三秘密阅过,不使管理员知道。牟装病住调养室。我借看病为由,常到调养室去看「民报」;朱峙三则竟将此报携归寝室阅看。由此我们才知道孙中山先生革命宗旨与康梁不同,与「新民丛报」辩论甚多。「民报」说,康梁与清室妥协,只求取得政治上一部分权利,无异与虎谋皮。只有推翻清政府,改建「民国」,中国才有复兴希望;否则必遭亡国瓜分的惨祸。「民报」在「革命召瓜分论」一文中,对「新民丛报」的驳斥很切实、很透彻。从此我的思想有一个大转变,与牟常谈,很希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早日发动,早日成功。
 
辛亥革命的前三、四个月,牟才对我说,他已加入了共进会,由邢伯谦介绍加入,同时加入的还有三四个人。我问他是在哪里加入的,他说是孙尧卿在负责,机关设在汉口,仍由孙中山先生领导,为同盟会的支流。我就央他介绍加入。一切入会的手续,是他代办的。到了起义前夕,牟鸿勋被捕,学堂管理员到平素与牟接近的人的住处搜查。我与朱峙三、张福生同房,查得我与牟等照的相片,他就大惊小怪,说我们大胆。这个相片上还有宛思演等七人㈡。管理员就把相片拿去了。
 
彭、刘、杨三人就义的晚上,我们听见枪炮声,知道革命动手了,但不知确实情形。后来在我们院墙上发现一个警察躲着,我们就知道革命革胜利了。因而一夜未睡。至天光出学堂打听,才知道都督府已设在阅马厂谘议局。
 
吃午饭时,牟鸿勋由苏成章带兵士四人接出,刑具犹在身上。我就找了铜匠,打开他的镣铐。一同到都督府,见许多同学在商量出第一张六言韵语的布告㈢,衔名用「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其时就有人邀我同去组织民政部。大家都是新出茅庐的学生,不知道怎样作才好,又没有组织规程,七嘴八舌,莫衷一是。就只听大家说,你任什么科长,他任什么员。这时牟对我说:「我已给都督商量办一个报,我们组织报馆去。」随后找着大朝街官纸印刷局地址,办起报来。开始筹备的人,都是两湖同学。牟任总经理,任岱青副之,张荫廷任正主笔,我副之。还预定有蔡良忱、朱峙三、刘菊坡三人,因渠等原系在报馆作社论多年的人。此外,会计、庶务、编辑部、发行部、印刷部都派有专人负责。「中华民国公报」遂于10月16日(八月二十五日)出版。张荫廷同任岱青撰发刊词,我作了几篇社论如「说民国」、「说反清」和檄各省的檄文等。以后商定,荫廷除撰文外,核定电报稿;我除撰文外,核定编出的本省、外省新闻;任岱青除撰文外,专管各部的杂碎事务。过了一个月,政事部各局改为部,周鹏程为内务部副部长㈣,邱前模为总务科长。邱与鹏程商量,要我去担任副科长,给他帮忙。自此我遂白天在总务科专门核稿,晚间到报馆核发所分的稿件付印。
 
到了第二年一月下旬,教育部成立,苏成章任教育部长,查光佛副之。苏与鹏程商量,要我到教育部担任普通科长,张荫廷为图书科长。办公地点还未寻着,人却已决定。忽然有些不得意的军人出来闹位置,运动一部分军队来编制什么团、什么会说是二次革命。有些学界中人也出来闹事,说教育部不对。苏成章就气愤不干,辞职。教育部已定的人员,也就散场了。这时张荫廷得张振武帮助㈤,张振武拨了一宗款项,嘱荫廷在汉口于一星期内另组报纸。张荫廷邀我去襄办笔政。定名为「震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