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后裔 > 后裔专访 >

刘家佺之孙刘经熙:祖父的菁英报国情(二)

  二 投笔从戎赴欧 献身反清大业

 
中日甲午战后,满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具有先进思想的热血青年,更是深感亡国灭种之祸,已迫在眉睫。当时,在湖北的新学界,排满革新思潮极为活跃,在其影响之下,祖父对于满清政府,已不再抱有希望,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才是中国转弱为强的唯一出路,也就在这期间,他在救亡图存的各条道路上,选择了“军事救国”的途径,毅然投笔从戎,丢弃了看来“前程无限”的仕途前景。
 
就在祖父在两湖书院学习期间,张之洞在武昌又创办了“湖北武备学堂”,聘请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军官担任教习,训练学员,为建立新军准备干部。祖父闻讯,即准备投考该校。当年,张之洞取士的条件极为严格,除了考察学历、体格外,对于体型容貌、应对举止,都有特定的要求。祖父一举通过筛选,进入武备学堂,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在“武备学堂”里,祖父按照对于新型军官的要求,接受了严格规范的训练,不仅学习数学、格致、德语等,还注重骑术、射击、体操以及战地测量的训练。在一次单杠练习中,曾摔断臂骨,经数月方愈。祖父刻苦学习,品学兼优,成绩冠首。特别是德语,达到“在室中交谈,隔室第三人辨不出是中国人讲话”的程度,深受奥国教习福克斯器重,师生情谊历数十年如故。二战时,福克斯已年逾八旬,隐居奥国乡间,仍与祖父时通书函致意,冠以“我亲爱的将军”称谓,得意之状,溢于言表。
 
一九零零年(庚子年),由于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导致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被残酷镇压,隔年清廷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几乎被瓜分殆尽。条约甚至规定,凡发生过仇杀外侨的各地,均停止文武科举考试五年之久。湖北地区只是在条约签订后,才得以开科,称之为“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选取士人。是年祖父年满十六岁,在得到武备学堂当局准许后,参加本届考试。此时已废除八股文,考试方式改为策论,主考为满清宗室宝熙,副主考为湖北巡抚满洲名士端方。
 
时值满清朝廷,已近于奄奄一息之际,在鄂主政的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为巩固自身利益,力谋自强,也意图通过这样的考试方式,了解地方士人的思想动态。主考宝熙在此背景下,出策论题为“俄主专政,英主立宪,美主共和,国势皆强,我国欲变法更张,究以何者为宜,诸生其详论之”(大意)。祖父凭着年轻人的一腔热血,在策论中洋洋洒洒,痛斥专制政体之害,力主共和,认为非共和则不能图存。主考官看了这篇议论纵横、直言不讳的文章,大为惊骇,上报张之洞并了解考生的出身背景。如前所述,当局此时为了自保后路,对于汉族菁英,采用“怀柔”拉拢的姿势。于是,主考方商定了一种解决办法,将祖父找到试院,初则大加赞誉,继而转移话题,述说朝廷正励精图治,筹备君主立宪政体,而“共和”之议,不合“国情”,“这届科举你是必中的,但需重写策论,以免触犯时忌-----”。当时祖父毕竟年轻,情急之下,便在试院中,连夜写出一篇观点折中、用立宪取代专制的文章,取代原文。改写的策论也印成闱卷,主考官宝熙对此文的评语是:“龙腾虎挪,议论纵横,有王景略扪虱而谈之慨”!就这样,祖父年仅十六岁就中试举人。
 
祖父中举后,仍在武备学堂学习。此时,以反满为目标的革命思想,在各个阶层的青年中广为传播,特别在湖北的武备学生之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古训,早已深入人心而跃跃欲试,当时的湖北地区,以新型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反清革命运动,正日益兴起。张之洞等为缓和矛盾,同时又假以“储才备用”之名,扩充势力,在武备生毕业后,遴选一批“优秀人才”,分赴日本和德、奥、比等国留学。一九零三年(癸卯年),祖父于十八岁时,被选派到德国学习陆军。抵德后顺利进入德军工兵某团实习,稍后即进入柏林炮工大学学习深造。
 
从一个腐朽落后、备受凌侮的封建王朝,来到深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洗礼的欧洲大陆,祖父和与他志同道合的志士们,势必参照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状况与自己的祖国进行对比,愈加痛感国势陵夷,民族垂危,更加激起反满图存的革命激情。